首页 > 专栏首页 > 家族寻踪
轩辕黄帝陵在哪里
轩辕黄帝陵在我国的陕西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简称为黄帝陵。《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在古时候,黄帝陵也称为“桥陵”,可以说这是历代名人和帝王祭祀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从史料来看最早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始于秦灵公三年,大约在公元前的422年,从后世黄帝陵祭祀情况来看,桥山一地一直都是历代帝王举行国家大祭的地方,主要来祭祀轩辕黄帝。从遗迹来看,在轩辕黄帝陵前现还存有“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五千余年,据传为黄帝亲手所植,甚为古老。 黄帝陵地处桥山,从现代对陵墓的保护来看,轩辕黄帝陵已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具体地理位置坐落在黄陵县的桥山镇(桥山街道),桥山镇地处黄陵县东部,沮河北岸,黄帝陵所处地理位置则为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
2205次浏览
家乘的别称
家乘原指在家族中对家族事务的记录,类似同义别称还有宗谱、支谱、谱牒、祖谱、世谱等,同时也泛指家谱、族谱,这些指称会有细分上的区别,但大体上所指类同。从家乘的角度来说属于族谱的范畴,是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所以在历史中有不少族谱、家谱也有冠以家乘为名,从整体上来看家乘的名字用的并不算多,但在以前对谱牒的称谓单位则多使用“乘”,所以“乘”也成了谱牒定量的另一个别称。 家乘谱书从文字记录形式来看,是用以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传承世系的一种记录载体,和大多数的家族谱一样具有区分家族成员和血缘关系的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中国古代封建宗法相关文化的产物,对于古时皇家而言皇帝家族中的家乘则有另外一种称呼,为之“玉牒”,可以说类似家谱一类的文献是一种历史文献,也是记载家族历史的文献,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看是珍贵的资料,对研究民俗以及历史人口、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都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从现代看来,家乘的别称如何变化他都是过去对于某个姓氏家族的一段历史的记录和文化的承载。
3338次浏览
席氏家谱辈分
席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起源于巳姓、姬姓、官位以及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席姓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3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席姓人口数量排第169位。人口数量为57.8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36%,排名第201位 。 席姓字辈排行 湖北襄阳席氏字辈:“尚仕信光中庸大道先在登常仰承祖德用造书香准星自立作育多方贤孙辈远学耀玉堂崇高美盛慎修善良英才继启长发其祥劝休任纪华国文章”。 湖北大悟席氏字辈:“锡汝荣光在”。 湖北席氏一支字辈:“中容大道先在登尚”。 江苏苏州席氏字辈:“玉广长风(山)步(素)裕德与时行康为” [3] 。 江苏南京席氏字辈:“绍世存元素裕”。 黑龙江望奎席氏字辈:“宝凤洪广”。 黑龙江满族席氏字辈:“福万德成俊文广庆天祥永连弘仁振长兴治宝安”。 河南信阳席氏字辈:“崇德培本世守典纲业远林茂继承荣光祖恩辅照聚发其祥家庆连晋善道留芳乐治久泰卫鼎安邦开创新元江山富康”。 江苏苏州洞庭东山席氏字辈:“端本启永祜、绍世存元素、裕德与时行、秉维昌尔祚”。 重庆席氏一支字辈:“珍财仕国有大臣永朝宗世代显荣华富贵定乾坤文清武正顺光明启贤映”。 辽宁岫岩满族席氏字辈:“福万德成敬士贤兴旺治家永忠连尚清高贵同继任光照远方太平年”。 席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守定安国家传万代永兴旺盛”。 席氏一支字辈:“乾嘉保德成立容景翔洪志泰”。 贵州沿河席氏字辈:“灿一祖崇正,尚仕再国先,光玉朝廷佐,文武富贵春。” 重庆酉阳涂家寨席氏字辈:“上一祖从正,明仕再国兴,光裕朝廷佐,文武富贵升” 安徽蚌埠席氏字辈:凤 玉 天 宏 安徽阜阳席氏字辈:文 家 维 祖 光 四川阆中市席姓字辈:光尚贤如中,有廷国显正文崇,章铭维钰映绍德,缘良汝毕见先终。摘抄于席有珍碑文,席文鹏。 山东济宁任城席氏字辈:广 守 传 诚 长 福 禄 寿 永 久
3291次浏览
京兆堂宋姓的来源
京兆堂是宋姓的一个堂号,是以望立堂,故名京兆堂,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在当时即首都长安直辖行政区。 宋这个姓氏,来源上出处有多个,有出自子姓,以及姬姓和改变姓氏而来等,据古代文献相关记载在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于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在当时被封为了公爵,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而姬姓的来源是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姬宋又称公子宋后裔子孙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为宋氏等说法。
4039次浏览
寻根问祖名词解释
寻根问祖字面上的主要意思是通过相关线索、资料探寻姓氏、家族、民族的文化发展历程追寻姓氏宗族的根源。再不少情况下寻根也是一项国际性的活动,在华人思想意识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寻根问祖从通俗角度上来看,其实主要还是对姓氏或家族的溯源探寻,可以说带着较为浓厚的民间意味,而寻根过程中寻找先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而在国外寻根的活动更多还是依据科学活动来进行,广义上特指寻找祖籍的宗族,有追根到底的意思,在寻根上,实质是对人文文化的追溯,现代意义上寻根问祖大多用来形容对认祖归宗、追溯姓氏历史文化。
3774次浏览
日本平氏家族
作为日本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平氏家族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平氏家族起源于825年。平氏的起源与日本四大贵族中的源氏类似,都是天皇赐姓。区别在于源氏大多是赐给天皇子女的,而平氏也是赐给皇族的姓氏,即亲王们的赐姓。 第一代平氏是第五十代天皇桓武天皇赐给自己的孙子——葛原亲王之子高栋亲王的。据传桓武天皇建都于“平安京“,赐姓时便从中选了一个”平“字。因此高栋亲王的后代被称为桓武平氏。 被赐这个姓的不止有桓武天皇的后代,还有仁明,文德,光孝天皇的皇子女们。 在平治之乱中,平氏几乎剿灭了政敌源氏,支配了整个日本。确立了平氏的地位。
3235次浏览
裴氏家族的历史
裴氏家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名门望族。 自汉朝以来,经历魏晋南北朝,五代,唐宋元明清。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辉煌的成就。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据传闻喜裴氏的家族始祖是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的子孙被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便以封地为氏。后来周僖王时裴氏家族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于是族人便去“邑”从“衣”,以“裴”为姓。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裴姓分为三支,分别是河东裴氏、燕京裴氏和西凉裴氏。纵观裴氏家族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 裴氏家族所出的名人之多,在中外历史上都属罕见。光公侯一门,在正史立传与载列中的就有六百余人,名垂后世的更是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的官员多达三千人。可谓是”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在学术艺术领域中,裴氏家族也是人才辈出,有成就者不胜枚举。
2587次浏览
裴氏家族的历史
在中华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要说最著名的裴氏家族便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了。 闻喜裴氏算是中国历史上很有盛名的一大世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非子的后代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以封地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便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来裴氏族人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据考证这几支裴氏家族皆是闻喜裴氏的后代,所以就有了“天下无二裴”的说法。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裴氏家族中所出的名人之多,诗词文章之丰富,都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仅正史立传与载列的就有600余人;名垂后世的有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有不少戏剧讲的便是裴氏家族,比如《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等。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令无数人赞叹。
2606次浏览
唐代范阳卢氏
  士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晋唐时期独有的社会现象。而唐代恰恰是士族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士族出身的官员在朝廷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范阳卢氏正是传统的世家大族之一。   唐代的范阳卢氏在政治经济文化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很多范阳卢氏的家族成员都入朝为官,据考证最多时多达两百多人,最高官至宰相,且足足有八位宰相。   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将通经治史、谙习法律典章、书法等家学传承下来,且在诗赋文章上颇有建树。通志经史是他们家族文化中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有家族治经史的传统。另外他们家族还有一项传统就是书法,范阳卢氏的“家法”在当时已经颇有名气。范阳卢氏在诗和文赋上的代表作有:《苦吟》、《全唐文》等。   据统计,范阳卢氏共有十个新贯,即河南府、京兆府、相州、河中府、绛州、晋州、河间、衮州、袁州、寿州、南海等地这反映了范阳卢氏后期迁徙的情况。唐代范阳卢氏自兴起便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但仍然盛名一时。
2942次浏览
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是以颍川郡为郡望的名门望族。起源于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禹州市)。   颍川陈氏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   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   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   自陈霸先“自云汉太丘长陈之后”以来,天下陈氏大都以颍川为祖。   著名人物有汉太丘长陈寔,汉大鸿胪陈纪,魏司空陈群,魏尚书左仆射陈泰,晋太尉陈准。   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高门望族,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   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征引该谱,是以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世系资料。
6392次浏览
劳氏祖先
  劳姓也是中华古老的姓氏之一。劳这个字容易让人联想到崂山,劳氏家族的得姓,也确实与崂山有关。崂山又名牢山,崂山古时称劳山。是山东的一座名山,位于胶州湾东岸,也就是即墨县的东南,是著名的风景胜地。相传秦始皇时方士徐福(徐巿)率领3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求长生不老丹,就是从这里出海的,又返。劳氏,依据《元和姓纂》上记载,正是因为其先祖居住在此地,以地为氏而得姓。这个发源于山东劳山的家族,一向以渤海为繁衍中心,全国各地的劳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武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劳姓家族的分布很广,今上海松江,天津武清,山东鱼台、平度,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广东江门,广西田林,江西九江,云南邱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回族、壮族等多个民族都有此姓。浙江的杭州市、慈溪、余姚、宁波、金华市、龙游县等,劳姓蛮多。据浙江余姚市公安局2012年6月统计,全市户籍人口中有劳姓2878人,居各姓人口第67位。   劳姓的祖先:   劳钺[明代],字廷器,进士,江西九江人。历任江浦、临江、山阳三县,政绩很好,深得百姓的拥护。后来迁任湖州太守成化八至十二年(1472-1476)湖州知府,卒于任上,后被为湖州府城隍神,供奉至今。   劳泉[清代],诸生,字平甫,仁和人。他和劳革两人专攻历史书,在当时很有名气,人称“二劳”。   劳夷[唐代],贤士。   劳因[宋代],良臣。   劳彦远[三国],著名的宦官。   劳崇光[清朝],举为进士而当官。他见识独到,也爱独来独往,办事有魄力。他也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出名。   劳堪[明朝],江西德化县人,明朝官员。
3144次浏览
香港罗氏家族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古帝颛顼的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任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曰祝融。后重黎被诛,由其弟吴回继任火正,仍称祝融。祝融后裔有一支于西周初受封建立罗国,为子爵,建都于今湖北宜城县西,后徙今湖北枝江县东北,又迁今湖南湘阴县东北,约于公元前690年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即罗氏。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秦汉时,罗姓已经播迁到江西南昌地区,一直到宋朝,罗姓在江西发展很繁荣,为江西的大姓。随后罗姓从湖南和江西向南进入两广地区,向西进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进入川东、贵州、云南。到了唐朝以后,尤其在明朝,罗姓已经分布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广东、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清初罗姓进入了台湾。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2598次浏览
范阳卢氏在哪里
  关于“卢”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卢氏,源出姜姓,为齐太公姜尚之后。春秋时期,齐文公(前816-前804,姜氏,原名吕赤)之子(一说为齐文公之孙),名僕,采食于卢地(今山东长清县南),后人以地名为姓,是为卢姓之始。”范阳卢氏,在中国从东汉到唐朝末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北方的名门望族。史家常常提到的“崔卢王谢”的四大家族中的卢便是范阳卢氏家族。古有“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一说,乾隆皇帝有诗:“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从古至今,范阳卢氏后裔在历史上留下名录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范阳卢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呢?首先范阳是古地名,据考为现今的河北涿县境内。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卢氏宗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一个新的分支呢?我个人认为原因上主要有两各方面,一为地,一为人。古代大规模地人员迁徙总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地方,子孙后代便在新的地方繁衍,于是开始了一个新的分支。第二个原因往往也比较容易解释,要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迁徙,并最后定居下来,往往并不容易。主持进行这样的迁徙的人往往是德高望重的,于是在新的地方定居下来之后,子孙后代往往会追念自己某个德高望重的的祖上为开基始祖,于是新的分支又会开始。这方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血统能够高尚一些,追随某些历史名人也是非常可以理解了。最直接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的故事,他一直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最后汉献帝也认了这个亲戚,拜他为刘皇叔。古时候,这段几百年的家谱居然弄得那么清楚,可见族谱对于一个人的出身是多么的重要。   范阳卢氏的老祖宗是宗泰公。宗泰,讳彻。据考,一世公在唐玄宗时任豫章吉州刺史,唐时的吉州相当于当今江西省新干、万安,及安福、永新等县地。古代官员在异地任职,并不意味着就就会把家安在那里。和现在的中国官员任命一样,一个官员在异地任职,但是往往妻儿却在另外一些地方。因为安史之乱的原因,宗泰公举家从当时的中国北方幽州(隋唐时候的涿郡或者范阳郡)迁居当今的虔州(赣州)清音里(宁都县麻田)。   自宗泰公在江西赣州境内的宁都县麻田定居下来之后,卢氏家族在当地繁衍生息,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在子孙后代中,最有名的当属唐末梁出的五世祖光稠。在唐末战乱时期果断实施地方割据,自立为虔州刺史,为一方百姓谋求平安和福利,广施贤德,为当地百姓世代景仰。到这里,坎市客家卢氏的迁徙并没有结束。十四祖卢处信(三六郎)从宁都县迁入现在的福建三明境内的宁化县(自虔州迁居宁化石壁村)。这次迁居距离约92公里。   南宋末年的十六世祖天禄生有四个儿子:县尹、万新、春四、胜保。县尹公(又有称为千五公,县尹为其官名)是我们坎市卢氏的一世祖。但是却并非我们的开基祖,原因在于县尹并没有在坎市开始定居。县尹是不是他本名我不敢确定,因为古代的人名常常会因为他所任的官职而得,比如杜甫的杜工部等,所以他另有“千五公”一说是很有说服力的。他做过同安和安溪的县令,择居永定太平里(即今虎岗、高陂、坎市、培丰等乡(镇))开基,迁徙路程约245公里,其后裔遍及永安乃至广东、江西省多地。到此,坎市的客家卢氏族人完成了历史上的迁移。
3653次浏览
河南卢氏家族
  卢氏的来源有很多,现居于河南的卢氏家族源流主要有两种:   一、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二、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   卢姓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姓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姓后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姓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姓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姓大族,此支卢姓,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省锦州〕之族所在)。   唐代卢姓称盛于黄河流域,唐宪宗时有卢姓入闽粤。据《始兴范阳卢氏五修族谱》所载,迁居南京的范阳后裔卢富,率子孙迁江右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曾孙卢光稠平黄巢起义有功而封开国侯,其次子的八世孙迁居福建蒲田、考满。其支派有十七郎迁居广东东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卢眉娘已名闻粤乡,据文献,她是广东省南海人,可见在唐代时,卢姓在北方已称盛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名,南迁则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广东一带。   卢氏的名人也有很多,比如   卢芳: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卢钦:字子若,范阳涿人。晋宣帝辟从事中郎,出为阳平太守,迁淮北都督、伏波将军,甚有称绩。征拜散骑常侍、大司农,迁吏部尚书,进封大梁侯。武帝受禅,以为都督沔北诸军事、平南将军、假节。所著诗赋论难数十篇,名曰《小道》。   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锦州)人。祖仕慕容氏,为尚书令、临泽公。鲁元宽和有雅度,性多容纳,以工书有文才累迁太保,录尚书事。   卢景裕:字仲儒,范阳涿人。东魏北齐以儒学显。注《尚书》、《周易》、《老于》、《论语》、《孝经》、《礼记》、《毛诗》及《左氏春秋》。又通晓佛经。天竺和尚道烯论佛经,常请景裕作序。
3071次浏览
褚姓的来源和历史
  褚姓作为一个传统姓氏,从目前的数据统计来看,褚姓的总人口排名是在201的,目前褚姓的第一大省是在浙江,大约是占了全国褚姓人口的18%,除了浙江以外,还有辽宁,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这五个地方是褚姓主要分布的地区。   褚姓的来源和历史   褚姓的起源是有比较多的说法的   来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西周时期,有一个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阳),在史籍《左传》中更明确地提到洛阳县南部有一处褚氏亭,在史籍《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同时认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   在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   来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段之后的封地,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褚氏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时期,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个儿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德可师”,故时人称之为褚师。   在子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该支褚氏被史称为褚氏正宗。褚氏族人大多尊奉子段为得姓始祖。   来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褚师,亦称市令,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集市和贸易,兼有今商务部长和工商管理局局长的职能。 在褚师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褚库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褚库尔氏多冠汉姓为褚氏、楚氏、金氏等。   来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统萨尔图·褚库,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萨尔图·褚库逝世后,其子萨尔图·海存承袭其职爵,并以父名“褚库”为姓氏。在褚库氏族人中,还有后裔子入伊斯兰教者,以先祖之名汉化为单姓,成为今天的回族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3449次浏览
淮阳陈胡公墓
  陈胡公墓据说是陈姓的祖墓,而陈胡公则是陈氏得姓始祖,淮阳的陈胡公墓地理位置在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淮阳龙湖东南的南坛湖畔陈胡公陵园,在1995年有过一次重修。据说陈胡公是虞舜的后裔,在后来他建立了陈国,也是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他还有很多别名,如:“妫满、陈胡王、陈满、陈胡公满、虞胡公”说的大多是陈胡公了。   从历史上来看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周朝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的后代,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舜帝之后的虞满为妻 ,封在陈地 ,以奉舜帝的祭祀,国号“陈”,都城在今河南淮阳,爵位侯爵。周成王九年正月十五日,妫满去世,谥号胡公,为陈胡公,葬于陈国境内 ,其子犀侯继位,为陈申公。   从史书记载来看,据说陈胡公墓是用铁汁浇铸而成,所以在后世又把陈胡公墓称为陈胡公铁墓,在陈胡公陵园内,从历史考古发现在以前淮阳的陈胡公墓的陵墓上还建有拜殿,考古学家曾经在这里发现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陶片和战国时代的板瓦,也相对佐证了当年陈胡公墓和陈胡公拜殿的建筑状况。
3553次浏览
京兆堂黎氏来历
  京兆堂也是黎姓的主要堂号之一,来历和唐朝中期的始祖干公两任京兆尹有关。在流传下来的黎姓族谱中主要堂号有:“黎阳堂、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礼序堂、黎城堂、经术堂、巴郡堂、乾元堂、载酒堂”等,相关周边字辈有“有、大、旺、添、挺、鸿、彦、凤”等。   据传黎氏世家家族在宋朝时百家姓位列约262,而黎氏启用京兆郡、京兆堂,或许并不是唐朝时期开始,而是汉代就开始在沿用了。黎氏望郡“京兆郡”也用作堂号名称“京兆堂”,据传说黎姓的京兆堂主要的来历说法有汉武帝太初元年下辖十二个县的京兆郡;其二为汉代对京师为京兆的称呼,当时黎氏主要居住于当时长安的京兆郡内,史书载:“京兆黎氏有三秦望族之称”;其三,唐朝肃宗上元二年辛丑黎干公升任谏议大夫,后拜任京兆尹一职,后任兵部侍郎。
5433次浏览
京兆堂杜氏字辈
  京兆堂是以郡望立堂,和杜氏相关的字辈有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等,在历史上京兆堂杜氏名人辈出,据传“杜掞、杜如晦、杜甫、杜佑、杜牧、杜延年、杜度、杜预”都是京兆堂的人。在我国上海图书馆中有《京兆杜氏宗谱一卷》(明)杜应成编,钞本一册的收藏。   历史上西汉时,京兆杜姓人迁移到四川地区,逐渐形成杜姓家族,据传京兆杜姓,源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 杜氏字辈参阅:   湖北秭归杜氏字辈:“然学玉秉章敬祖发祥远三支齐会堂国震振纲常”。   陕西安康杜氏家族字辈:春子隋朝永,元文增世荣,仁生全孝有,家道自兴隆。   梅州丰顺潘田杜氏辈分: 亨世任全保宗,简文言镇祖良,瞻朝卿受学永,斯长日明达光,京兆君德奕万,家丰上方延安,朝廷招用俊秀,子宜立志荣昌。 注:潘田出祖享世公后裔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高乐山镇麻谷溪一组:学应兴顺 世昌必佳 慎秀方登 承洪起武 莫严明远 步作深朝。   甘肃白银靖远大芦杜氏家族,先祖起的字辈是:生学德田,秀美成文,世泽永昌。   湖北荆州人我们地方杜氏原派是:恭敬以行 立品守正 名世之生 如有善庆。 续派是:继祖志光大 承宗永克!   辽南杜氏一支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   辽南杜氏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汇集修学忠”。   吉林农安县开安镇库尔金堆屯杜氏字辈:日,临,万,年,芝,善,以,维,宝,敏,则,有,功!
4166次浏览
陇西堂李氏分几支
  陇西堂通常是指陇西李氏的堂号,也是其家族的一种标志。从陇西李氏来说是我国古代以陇西郡(狄道县)如今的甘肃临洮,为郡望的李姓士族。据说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史载其上古始祖为皋陶,实则出自轩辕黄帝。   陇西李氏的房支上有:丹杨房、平凉房、武阳房、敦煌房、姑臧房、绛郡房、安邑房、仆射房、镇远将军房几个房支。
3501次浏览
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   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皋虞(在今山东青岛市即墨区温泉镇西皋虞村)徙家于琅琊国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其子孙在郡治临沂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发展于曹魏西晋,确立于东晋初年并达到最盛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延续至南朝、唐末五代以后走向衰弱。   在七百年的时间里,琅琊王氏在政治、伦理道德、朝章国典、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人物有王祥、王导、王羲之、王俭等。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   琅玡王氏相关典故有弹冠相庆、卧冰求鲤、琳琅满目、宁馨儿、阿堵物、情有独钟、清谈误国、信口雌黄、楚囚相对、击碎唾壶、江左夷吾、东床佳婿、入木三分以及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等。
6822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