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家族寻踪
石仓清代古民居
石仓清代古民居是位于丽水市松阳县的一个古民居,其属于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为客家人的集聚地,分布着清代古建筑43座(古民居37幢、寺庙5座、古桥梁6座),其中有9幢古民居为省保文物单位。 石仓清代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时候,有规模恢宏的清式民居、古店铺、祠堂、庙宇等建筑物近三十余座。这些古建筑内的艺术构件、楹联匾额、民俗文物、村落、溪流、古树名木,处处演绎出村落古老的历史。其祖先是明末清初从福建汀州上杭迁入聚族居此,然后其他居民部分自清初从福建迁入松阳石仓,到如今大概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仍然还保留着操闽语循闽俗的独特传统,有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生活的气息。 石仓古民居是依山而建的,所以每一个建筑都是比较巧妙地利用了山势地形,然后一层叠着一层往上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往往是前面人家楼上的后门即通着后面人家的大院。根据现在所了解的,如今保持比较完好的,并且持有纯粹古民居风格的院落,大约还有十五处,主要是以清朝的居多。村内石子铺地,屋宇翘角飞檐,呈现典型的清建筑特色。建于乾隆年间的“余庆堂”占地3260多平方米,内有9个厅堂,18个天井,立柱552根,有大小房间129间,正房、厢房、偏房自成格局又浑然一体,最多时内住同姓住户60多户200余口。另一建于道光年间的“光裕堂”前后三进,第三进为九间六客轩;天井四周走廊可置放24张八仙桌宴请宾客。集居住、观赏于一体,别具风情。
1920次浏览
丽江木氏土司
丽江木氏土司一般指木氏土司,是指明清云南三大土府之一的纳西族木氏封建领主。 土司制度在元朝正式形成,明代则臻于完善,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始日趋衰微,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是由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有“世官、世土、世民”的特点,具有世袭统治权。 丽江境内的土司制度始于宋末元初。明洪武十五年(1382)纳西族阿甲阿得归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赐其汉姓“木”,并封其为世袭土知府,木氏土司世袭统治境内及周边部分地区。明洪武十六年又颁旨授予世袭权。从此这个家族以“世袭土官知府”的身份统治丽江。 木府,全称木氏土司府衙署,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关义街光院巷49号。它在元朝具有一定雏形,在明代木得(1382 ~1390年)开建主体建筑。这里包含了明朝中原建筑风格和纳西族传统文化精神。目前此建筑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673次浏览
漳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漳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位于福建省,在福建省南安市官桥漳里村。漳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菲律宾华侨蔡浅所建,建立这个地方大概用了52年的时间,从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才得以完工,其规模宏大,占地1.6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400间。 漳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整体的布局是坐北朝南的,南北长大概有100多米,东西长200多,占地面积约为3公顷。如今这个古民居建筑一共有23座,古民居18座、祖祠1座(新建)、书房1座、当铺1座,损毁宗祠1座,民居1座,大大小小的房间加起来应该有400间左右,民居的基本建造顺序是由东部向西部而建,而东部则由北向南而建。 漳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以其宏大规模为闽南所仅见,其设计和施工亦为闽南之上乘。建筑群的单体布局为两进或三进带单边或双边护厝,房屋结构均采用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屋顶,屋脊线采用两头微翘起的优美造型曲线,其端头采用燕尾形作法,好象燕子展翘飞翔,使整个建筑群有一种群鸟争飞之感。一幅幅作品均取自于历史典故、戏剧中的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其做工精细,使整个建筑群成为艺术的海洋和宝库,被誉为民间瑰宝。建筑群中雕刻艺术更是充分体现了闽南地区古建筑的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匠师们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漳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如今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泥塑精品,在它的门廊石堵和厅堂隔扇上面还保留了很多书法绘画,书法有很多都是来自名家的手笔,比如在读书楼上就有清末泉州籍状元吴鲁和安徽籍状元陆润庠的书法真迹。
1778次浏览
直系三代亲属关系图
亲属通常是指婚姻、血缘关系相关的人群,而直系亲属而言通常是指,具有直接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也包含了直系血亲与直系姻亲,如父母、配偶、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可以属于直系亲属,而直系三代亲属一般会包含自己。此外,直系三代亲属关系图在画的时候还要知道什么是三代血亲这个关系,三代血亲一般是指出自同一个祖先,且有血缘关系的三代情书,本身一代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 在画直系三代亲属脉络图的时候要搞清楚直系的亲属有哪些,通常可以用流程图相关的工具来进行作图,在图上要把直系亲属的关系标注清楚,在选择好绘制亲属关系图的绘制方式之后还需要对直系三代亲属关系的称谓等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往往可以同步进行绘制,一般直系三代亲属大致指三代以内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所以上三代及下三代的直系亲属往往可以包含自己、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儿女、孙子/女及、孙子/女,仅供参考,具体绘制之前建议多针对自身个例情况来核实后进行,有对家族关系了解较少的,不妨可以寻访自家家族年长长辈获取更多的家庭信息,便于关系图的制作。
3428次浏览
王阳明后代
王阳明,一般也指王守仁,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正亿是王守仁的长子。王正亿(1526年-1577年),明朝人物,世袭新建伯。小名正聪,字仲时,号龙阳,浙江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娶妻黄氏,有子二人,长子王承勋(漕运总兵),次子王承学。又娶侧室祁氏,祁氏生有一子五女,子王承恩。王守仁的孙子王承勋也是明朝的哲学家。王正亿去世后,王承勋因祖荫世袭新建伯爵位;娶妻吴氏。王承勋的长子名叫王先进,无子嗣,故引发后来的新建伯爵位世袭之争。 王守仁是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伯爵,但是他逝世之后,爵位就被剥夺了。到38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5月,明穆宗即位,念及前代功臣,复诏追封王守仁为新建侯,其后人可世袭伯爵爵位。
2270次浏览
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客家是汉族民系之一,客家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指的是外来的住户,在古代是对所有客籍汉人的称谓。客家来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 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至宋朝逐渐南迁的汉人在赣江、汀江、梅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民系,发展成了赣州、汀州(今分属龙岩和三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深圳等客家主要聚居地。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晚于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而且并非形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而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在这些地区除了土著之外,还有山客、木客、畲客等外来人,他们与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的人群,这些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
2018次浏览
黄田村古建筑群
黄田村古建筑群是位于安徽省泾县榔桥镇的东南部,黄子山西麓,其应该是皖南古民居的代表之一,也是安徽省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黄田古村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主要是以朱姓为主的聚居的村落,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黄田里”这个称号了,而朱姓氏在明朝万历年间,由张香都再迁此处,逐渐发展为一座知名的文化古村,这根据《泾县乡土记》是有相关的记载的“山之西南为朱氏村,山之正西为胡氏村,朱氏族大,散居于县之东乡,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由此可见朱氏家族在北宋嘉佑年间迁居此地,鼎盛于明、清,到如今也有千年的历史了。 黄田村古建筑群的建筑是有苏州园林的风格、宫庭建筑的恢宏,更有皖南建筑的特色。另外从黄田古村的建筑设计上,能够体现出典型的“儒商”文化。黄田村古建筑群的建筑布局是这样的:黄田村村似船形,东依黄山,南临凤子河,共有古建筑56处,单体建筑135栋,总建筑面积约为33058平方米,均保存完好。村中河岸和道路均以石块砌筑,河上架设石桥十余座。村中巷道平直,明沟暗渠相连,活水穿村西流,排水通畅。村中建筑以家庙、住宅和书院、书舍为主,建筑上施以木雕、石雕和砖雕,题材丰富,雕刻精美。主要建筑有洋船屋(笃诚堂)、思慎堂、聚星堂、旗峰公家庙、敬修堂、崇德堂、思永堂等。
1764次浏览
祠堂是什么意思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主要用途是祭祀祖先,也可以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物的场所。祠堂也被叫做祖庙、宗祠、祖祠等等,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一个姓氏的一个或几个家族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并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据考证,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祠堂大多建造于墓所,叫做墓祠。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他所著的《家礼》中始立祠堂之制,从此以后家庙被称为祠堂。但当时修建祠堂是有等级之限的,民间不得立祠。明代嘉靖年间,民间被允许联宗立庙。 大多数祠堂都有堂号,一般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还有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的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2305次浏览
高迁古民居
高迁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仙居县西部白塔镇,距离县城19公里,交通便捷。 高迁古民居群群规模宏大,布局精巧,保存完整,现存有13座明清时仿照太和殿建成的宅院,建筑造型优美,构架坚固,以镶嵌在门 窗棂台上精美的石、木雕刻闻名。这些古建筑的石、木雕刻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复,或遒劲雄奇,或细密工整,体现了我国古代精湛的雕刻艺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吴氏一族始于五代(梁) 光禄大夫银青,史上曾涌现出北宋 龙图阁直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 吴坚、明代 左都御史 吴时来等杰出人才,至十七世浙东副元帅、 怀远将军兼仙居县尹熟公来高迁居之。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并且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如纺纱、结带、编草鞋、捣年糕, 做佛事等。
2007次浏览
铜陵市江村古民居
铜陵市江村古民居是位于安徽省铜陵县天门镇的天门山脚下的一个古民居。在这里大概有这150户人家,600多人口,村中的房子有一般左右还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属标准的皖南徽派建筑系列,是铜陵地区现存的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民居建筑群。 铜陵市江村古民居的先祖,应该是徽州一名的富商,是南宋末年的时候,他从古徽州迁移到铜陵时,看中了江村这一块宝地,在这里经过了几代江村人的辛勤劳动,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江村就已经成为了富甲一方的村落了。 铜陵市江村古民居的建筑,在大体上看,可以发现每个房子的高度错落有致,面积也是有大有小的,房子的造型也会随着地形、道路、池塘等因素而改变,但是从细节上来看,可以发现江村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是一样的,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清一色的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房屋全系外砖墙、内木隔的双层结构,四周的防火墙到顶、墙基、木柱的底坐,还有门柱、门坎,屋内的地面天井等全部采用大青石精心雕琢而成,其结构宏伟壮丽、造型美观大方、且不变形,不腐烂,经久耐用。 另外可以看出江村古民居的建筑艺术是比较精美的,在这里可以看到皖南的“三雕”(即石雕、砖雕和木雕)技艺,屋内的门、窗、柱、梁、还有栏杆、扶手等处,还有底坐、门立柱、门楣、窗沿、屋顶的角、拐等处无不雕刻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有传奇故事人物、各种动物、花鸟鱼虫、植物花草等无一不是活龙活现栩栩如生。有些三雕图案还采用了多层镂空雕刻技法,最多的竟高达七层,图案呈多层空间立体感,是雕刻技艺中难度最高的。
1783次浏览
月岭古民居
月岭古民居始建于明末清初,到如今也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但依旧保存完善,是具有中原楚国风貌和和格调的建筑群,其坐落在灌阳县文市镇东北两公里处。 月岭古民居的位置是非常不错的,它处于三面环山,一面开阔的风水宝地,背依灌江,树木葱笼瓜果飘香,另外在它的周围还有很多自然景观,并且保留了众多的人文古迹和古代遗风。 月岭古民居是由一唐姓武状元发迹而整体规划修建,到如今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在这里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月岭村的居民都是姓唐的,一脉相传已28代。居有470户,1541人,祖籍地为湖南零 陵,宋末明初因兵灾迁入灌阳,后因一武状元而发迹修建全村,然后多出进士举人,富甲一方。 月岭民居建筑排列井然有序,全村原为6个大院组成,院各为“多福堂”、“翠德堂”、“宏远堂”、“继美堂”、“文明堂”、“锡暇堂”。村内通道全部用青石板铺就,平整有序干净,夏天凉爽。月岭村是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审美价值与研究考古价值。另外月岭村人才辈出,在还有科举制度的时候,考取进士12人,举人23人。除此之外,月岭的美食也是非常多的,例如月岭炒血鸭、月岭苦茶油茶、糯米酒粑粑、糯米酒鸡蛋、糍粑、灰水槐米粽子、茶子油、酱油泡彩椒、红薯酒、回味豆腐乳、红薯干、红薯饼、桑子花、麻元等等。
2291次浏览
泉港刘氏古民居群
泉港刘氏古民居群算是泉州十大古民居之一,其位置实在泉州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坐落于群山环拱中的平原。 泉港刘氏古民居群是从明永乐开始创建的,一直到清乾隆时期,村中一共有40多座古大厝,从而形成一处气势非凡的古民居群。而到如今刘氏古民居保存着27座明清时期二开进、三开进的大厝,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中间形成一条古街,100多米长,以青石板铺设。另外在这27座古厝中,以清朝刘瑞弘所居住的古厝最大,到底有多大呢?就单单包括围墙在内的占地面积达1739平方米。另外还有三进五开间,外加双护厝,共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 要说泉港刘氏古民居群的历史,可以从《泉港地方掌故》中看出一二,里面记载着,在600年前,当时明朝发生了“靖难之变”,居于兴化的贵族刘宗孔因避难,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携眷渡海迁居到后龙镇土坑村。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开基创业,传至第五代培育出一位太学士、主监,此后十代,代代皆有人入朝为官,可谓门庭显耀。 刘氏的才俊荣归故里后,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至清乾隆年间共有40多座,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那矗立在门口的一根根石旗杆,代表了土坑人的骄傲和荣誉。 据谱牒载,刘宗孔的长子、四子在土坑开拓,长子居现刘氏祖祠南侧,四子居北侧。两兄弟后裔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分南北侧依次平行排列建筑4座三进古大厝和33座二进古大厝。 泉港刘氏古民居群整体规划是比较好的,排列井然有序,绝大部分的屋子都是坐西北朝东南,这有个好处就是冬暖夏凉,而且民居分为8排,每排之间相距距30—50米,便于交通活动。刘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在2001年的时候,土坑村还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1903次浏览
家谱查询
家谱是一种人文资料,也是一个家族文字记载的一种载体,常见的家谱查询方式主要分为线上查询和线下查询两大类,从常规查询来看,家谱的查询我们可以从图书馆、藏书馆、收藏馆、博物馆、陈列室、档案馆等地方来进行了解和查询,而线上的可以通过一些和家谱相关的数据来进行查询,例如族谱网的谱库,就是可以查询家谱的一种在线工具。 我们在查询自家家谱之前,首先还应该有一些必要条件,例如提供先人、先祖的名讳以及祖籍地、堂号字派等信息,我们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相对准确的来对自家家谱进行查询和搜罗,尤其能够详尽的提供相关家族信息没有断代的信息的情况,这样能够找到自己家族谱的概率会更加大,在有祖籍地以及先祖名字的情况下,再提供相关的堂号以及家族的连续字辈的,那对家谱查询寻找来说会更为有利。 我们在查询导家谱之后还不能马上立下判断,我们还应该针对提供的信息进行具体核实,在对家族迁移以及世系的变动上要多研究和判断。我们在自己通过线下和线上查阅的同时,其实我们如果对家族谱寻根相关还不是很了解的朋友记得还可以请教相关热心谱牒事业、续谱的人,在他们手上也有着很多的资料,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学习,通过沟通掌握更多的技巧,如果有幸或许他们也可以帮我们找寻自家族谱来助我们一臂之力。 家谱询查注意事项: 1、先了解准备好需要查询家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主要可以有祖籍地信息、各始祖信息、堂号、字辈信息、郡望、家族轶事、其他旁亲信息 2、多方位寻找,线上应选择数据较为丰富的数据源搜索和咨询,对于线下应该多走访、多探寻,针对一些当地档案馆、博物馆,书籍收藏馆可以多问多看 3、多与热心于家谱续谱事业的宗亲、朋友等交流相关的知识,探寻更多的方法。
3914次浏览
翠郊古民居
翠郊古民居是如今在江南地区发现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并且保存最完好的古居民,可以说是江南古居民的杰作。其主要位于福建省福鼎市20公里的白琳镇翠郊村翠郊,离太姥山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翠郊古民居是清乾隆十年开始建的,到如今也有250多年的历史了,到如今基本上保存完好,其最早算是吴氏家族的私家宅院,这个宅院的主体建筑面积是比较大的,占地面积大概有积5000平方米: 由360根木柱支撑而起,共围出24个天井,6个大厅、12个小厅,共有房192间,总占地面积为13980平方米(20亩),所以就单体建筑而言,可以说是江南第一古居民了。 关于翠郊古民居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兴建翠郊古民居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其在这里创建的时间也是比较久的,大概有13年,另外耗资白银2万两。光在同一时辰竖立360根木柱子就动用了1000多人。当时清乾隆朝大学士刘墉与吴家关系甚密,因此还曾赠与“学到会时忘粲可,诗留别后见羊何”的楹联,寄望于朋友间读书有成,友谊长存。此外在这里,还保留着宋代大诗人苏轼亲笔题字的笔简、清代宫灯等珍贵文物,保留着斗鸡、布袋戏表演等传统活动项目,传承着一个古老家族的故事。 翠郊古民居如今也被收入中国“老房子”大型画册,并于1998年在世界图书博览会上展示,同时还引起国内外建筑界专家的关注。
2242次浏览
潮汕古民居
潮汕地处粤东,是潮州与汕头合称。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民居建设宏伟壮丽且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潮汕古民居有几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一、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这种建筑结构有点类似于北京四合院。有围墙、大门、前厅、前房、天井、厝手房、大厅、大房等。 二、下山虎:这种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 三、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司马拖车建筑特色是有专门的祠堂。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是供粉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 潮汕古建筑源于中原古建筑风格,吸收北方建筑风格,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地理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到现在已经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了。
2502次浏览
山东小云南
小云南是诸多山东族谱传称的祖籍地,祖籍山东的移民至少约有1500多万人皆称:世传祖居小云南。但是关于小云南的具体地点却众说纷纭。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交趾国(今越南)”之说共八种。 根据近年史料的发掘整理,其实小云南并不特指某一地区,而是云南军户们在四川云南交界的聚集区。那么这些人在居住在小云南之前都是从哪些地方迁居而来的?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挥动大军30万,扑灭坚据云南地区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部残元势力,随征的军户屯居在此处的卫所。这些军人主要来自山东莱州、登州、青州和以徽州、滁州为中心的下江地区,小部分为江西、江浙、湖广籍。战争结束后,这些军户在此安家。建文帝登基后,撤除了云南诸多卫所,原籍山东的军户大批调防回山东,因为自云南归来,他们的驻防地因而俚称“小云南”。
2658次浏览
山西大槐树移民故事
山西大槐树和明代时期的移民活动有不少关联,而和山西大槐树相关的故事也不在少数,山西大槐树在现在是国内5A级旅游景区,同时也是国内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多地,在经过几百年的人口辗转迁徙繁衍分布甚广。 和大槐树移民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在民间有很多, 其中就有“解手”一词的故事典故,在以前有人认为,在古代为了避免当时移民的逃跑,官府下令将大家的手捆起来,并用绳索连在一起,在押解的途中要上厕所就得解开手,在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如厕的代名词,这种观点传说在后世被人们觉得没有可考的依据而然人不太可信。其他和大槐树相关的故事还有移民后裔脚小趾指甲是否复形等传说故事。从相关的故事我们还可以看大槐树景点中的“移民情景雕塑”其中有展示关于大槐树移民历史的情景,内容包含了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以及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等等,都是讲述了关于大槐树迁民相关的故事。
2253次浏览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指主要发生在清朝年间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在历史上元末以及明末清初因中央到地方都采取过吸引外地移民的政策,其中主要以湖南和广州两个行省人口最多,关于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在历史上不少文献都有相关相关线索记载,其中有《四川通志》、《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嘉庆汉阴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明清史料丙编》等,从本质上看古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主要形成原因大致主要和当时的战争、政权变动、自然灾害等有很多的联系,而人口迁移入川的形式大致有奉旨入川以及求生存入蜀、经商贸易需求而入蜀者几种。可以说湖广填四川给当时的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民俗,在为当时当地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形成了浓厚的移民文化。
2855次浏览
五姓七望和关陇八大家
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隋唐时代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贵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族。 关陇八大家:陇西李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兰陵萧氏、太原王氏、赵郡李氏和清河崔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就出自“关陇贵族集团”,其含金量十足。 我国历史上,还有赵郡李氏、琅邪王氏、谯国桓氏、京兆韦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等众多名门望族。
3716次浏览
家族史怎么写
家族史也就是家族历史,主要以家族人物为主。家族史最重要的以家族人物为立足点介绍其事迹,若是家族中有历史名人更好,可以浓墨重彩地描写。家族史的内容不受局限,好人好事都可以写,也可以写自己。 一般我们认为家族史的范围包括自己以及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家族史是指父母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就是上三辈的血缘亲属。举个例子,姑姑包含在家族史的范围中,但并不包括姑父。 撰写家族史讲究一个顺序,能更有条理地展现家族的发展。那就是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一辈开始写,由他们那一代的经济状态、文化程度、性格品质等诸多方面逐渐向自己这一代展开,家族发展的脉络能够更加明晰地展现,也更能呈现出家族的影响力。 家族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总结,也就是文章的结尾。通常是对目前家族发展的总结,或者对未来的展望等。总结部分没有规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
2882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