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首页 > 家族寻踪
汝南袁氏
袁姓,中华姓氏之一,属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早出自妫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始祖是袁涛涂。其中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在东汉末年湮灭,祖籍在汝南郡。 据《汝宁府县志》载,汝南古为沈蔡诸国之地,战国时在楚魏二境之交,秦属颖川郡。到汉朝时设置汝南郡,隶属豫州,领县三十七,包括了今天的平舆、项城、西华、漯河、潢川以及安徽的阜阳、蒙城在内的大片疆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战乱、官职调任等原因,虽然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向海内外广为发展,但发端于袁安的汝南袁氏始终是最为兴旺的一支。 史称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为官吏集团中的首脑人物。有大批故吏、弟子、门生出于其门,不过很少有实际授业关系。东汉时期选士唯“论族姓阀阅”,所以世家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现今汝南县境内袁氏分布广泛,全县二十个乡镇中有一百多个自然村居有袁姓群众,总人数两万多。居住袁姓较多的乡镇有汝宁镇、板店乡等,较集中的村庄有十多个,以“袁”命名的村子就有袁庄、老袁庄、后袁庄、小袁庄等。
3973次浏览
平山栗氏家族名人
平山栗氏家族名人从词语词义上主要指的是出自平山的栗氏家族中的相关名人。 从历史上来看,关于栗姓氏的历史名人从古至今家族中有出过很多,其中从战国时期到现代数不胜数,我们从战国时期来看就有战国时期燕国国相-栗腹,以及明世宗嘉靖时期有《山居集》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的栗应宏,而在清朝时期著名官员,清嘉庆七年河南知县栗毓美等。在现代来看栗姓氏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河南是当代栗姓人口的第一大省。
2967次浏览
杭州厉氏家族
杭州厉氏家族是指清代文豪厉鹗及其后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香世家。自清代以来,杭州厉氏家族一直作为樊榭后人,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在保存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杭州历氏家族世系概览 得姓于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来孙齐厉公姜无忌,在山东景阳郡成为望族; 东汉年间,齐厉公二十二世孙厉温任魏郡太守; 西晋永嘉年间,厉温十二世孙厉雷甫自河南新野迁浙江金华; 南朝宋元嘉年间,厉雷甫玄孙厉惟贤由浙江金华徙居浙江东阳,厉惟贤来孙厉文才被尊为东阳厉氏内纪一世祖; 北宋末,厉文才后人厉半州自姚江迁居鄞之桃源,为四明厉氏始迁祖; 明洪武初年,厉半州后人迁至宁波慈溪北乡,为慈溪厉氏始迁祖; 清初,慈溪厉氏二房厉奇才迁居今浙江杭州,其子为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厉鹗。 杭州厉氏家族为世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如厉鹗的《晓至湖上》、《百字令·秋光今夜》、《灵隐寺月夜》、《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谒金门·凭画槛》、《春寒·漫脱春衣浣》、《眼儿媚·一寸横波惹春留》、《宝应舟中月夜》;厉声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辛卯季春谒厉杭二公祠》、《访二公祠寻厉公墓不获》、《观潮有感》、《采桑子·西湖四咏》、《断桥春草》、《西溪小令二首》;厉良玉的《百寿图印谱自序》等。
3135次浏览
五世同堂
五世同堂在释义上主要指的是自己以及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五代人同时健在的意思,而这边的同堂主要是指同处一堂、一家,五世同堂主要用来形容五代人同时健在的情况为主,拼音读作wǔ shì tóng táng。在随着人们对于养生以及科学生活、医疗保健的不断科学深入,五世同堂也不会变得非常少见。 祖孙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九代人之中相邻近的五代都可能五代同堂。 说法出处来源也可参考三字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2538次浏览
三槐堂来历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 三槐王氏是王氏重要的望族之一,该望族形成于北宋真宗时期,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著名,唯独三槐王氏是个例外。该堂号在王氏众多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显赫,经久不衰。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祐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 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 历史上三槐王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确定无疑。而作为王氏宗祠的三槐堂,更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现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耸立的是一座红色的大楼。
2809次浏览
雒氏家族的起源
“雒”这个姓氏起源的源流有多种源流,其中有源自姬姓、嬴姓,以及地名,姓氏家族和古代黄帝之子“任”,以国名为氏以及古代北雒河流域有关系,不过在宋代的百家姓中没有实际收录,“雒”读音上主要有两个,读作luò,而在山东宁津县读音为lào,读作lào的地区不在少数,除了山东,还有河北、山西、河南、甘肃、陕西等地区。而雒氏得姓始祖为雒陶,在家族的郡望堂号上有广饶县、广饶堂(东海堂),从家族谱上来看,有明朝时期木刻活字印本,搜藏于山东省东营市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花官乡雒氏祠堂,家谱名称为《山东东营广饶花官雒氏家谱》。 历史上看从雒氏家族的名人上有著名明朝大臣雒昂、雒遵、雒于仁等。
2632次浏览
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函谷关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名人辈出。西汉有两代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东汉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及学者杜笃;曹魏有名臣杜畿;西晋有军事家杜预;南北朝有名将杜骥、杜掞等;隋唐时期更多,有“诗圣”杜甫以及宰相九人。其中,宰相杜如晦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宰相杜佑是历史典藏《通典》的编撰者,其孙则乃晚唐著名诗人杜牧。 京兆、襄阳、河南杜氏本一家。东晋时期,杜耽(杜预次子)后裔一支迁居襄阳,该支后裔有名人杜怀宝、杜龛、杜申言、杜甫等。东晋末年还有随刘裕南下定居寿阳的杜坦(杜骥)一支。
3448次浏览
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为唐建中元年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的一块碑,碑文为颜真卿所写,在碑文上面文字有关于颜氏家族及其仕宦经历、治学经世、后裔仕途的相关描述记载,后世也可以从中观察到一些关于当时颜氏家族的情况,《颜氏家庙碑》全称为《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这块碑为石螭首龟座高宽为330、130,在碑的四面有环刻,碑阴文字各24 行,满行47字,颜真卿于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时年72岁,颜真卿是唐代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和当时的唐朝中期书法家、诗人柳公权、宋末元初官员书法家赵松雪、欧阳纥之子唐朝大臣、书法家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这块碑留给后世的文学和历史上的参考价值极高。在当前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可谓是镇馆之宝。 家庙碑铭全文: 昔孔悝有彝鼎之铭,陆机有祠堂之颂,皆所以发挥祖德,敷演家声。故君子之观其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无而称之,是诬也;有而不述,岂仁乎?论而撰之,敢不祗惧!君讳惟贞,字叔坚。其先出于颛顼之孙祝融,融孙安为曹姓。其裔邾武公,名夷甫,字颜。子友,别封阝为小邾子,遂以颜为氏,多仁鲁为卿大夫。孔门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八。战国有率、斶,秦有芝、贞,汉有异、肆、安、乐。其后丧乱,谱牒沦亡。魏有裴、盛,盛字叔台,青、徐二州刺史、关内侯,始自鲁居于琅琊临沂孝悌里。生广陵太守、给事中、葛绎贞子讳钦,字公若,精《韩诗》、《礼》、《易》、《尚书》,学者宗之。生汝阴太守、护军、袭葛绎子讳默,字静伯。生晋侍中、光禄大夫、西平靖侯讳含,字宠都。随元帝过江,已下七叶,葬在上元幕府山西。生侍中、光禄勋、西平定侯讳髦,字君道,事具《孝行传》。生州西曹骑都尉、西平侯讳𬘭,字文和。生宣城太守、御史中丞讳靖之,字茂宗。生巴陵太守、度支校尉讳腾之,字宏道,善草隶书,有风格。梁武帝《草书评》云:“颜腾之、贺道力并便尺牍,少行于代。”生辅国江夏王参军讳炳之,字叔豹,以能书称。生齐持书御史兼中丞讳见远,字见远。和帝被弑,一恸而绝,梁武深恨之,事见《梁》、《周》、《北齐书》。生梁镇西记室参军讳协,字子和,感家门事,义不求闻达,元帝著《怀旧诗》以伤之。撰《晋仙传》五篇、《日月灾异图》两卷,文集二十卷,见《梁书》。生北齐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平原太守、隋东宫学士讳之推,字介,著《家训》二十篇、《冤魂志》三卷、《证俗字音》五卷,文集三十卷,事具本传。黄门兄之仪,周御正、御史、中大夫、麟趾学士。隋文辅政,不署矫诏,索玺又拒之,出为集州刺史、新野公。后朝朔望,引之御榻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重,何以加卿?”事具《周书》。弟之善,隋叶令,子孙见于后。黄门生皇秦王记室讳思鲁,湣楚、游秦小。记室字孔归,君之曾祖也。隋司经校书、东宫学士,率子弟奉迎义旗于长春宫,招瓜州,拜仪同。博学善属文,自为父集序。《国史》称温大雅在隋,与思鲁同事东宫,彦博与湣楚同直内史省,彦将时与游秦同典校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温氏谱》亦载焉。生勤礼,字敬,君之祖也。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解褐校书郎,与两兄弟师古、相时同时为宏文崇贤学士,弟育德又于司经校定经史,当代荣之。太宗尝令师古赞崇贤学士,以兄弟,特命萧钧赞之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誉,龙楼委质。”著作郎、修国史、夔府长史,赠虢州刺史。生昭甫、敬仲、殆庶、无恤、少连、务滋、辟强。昭甫字周卿,君之父也。幼而颖悟,尤明诂训,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特为伯父师古所赏重,每有着述,必令参定。尝得古鼎二十馀字,举朝莫识,尽能读之。高宗侍读、曹王属,赠华州刺史。真卿表谢,肃宗批答: “卿之乃祖,当为硕儒,既高倚相之能,遂有臧孙之后。不坠其业,在卿之门。”生我伯父讳元孙臮君。伯父聪颖绝伦,尤工文翰。举进士,考功郎刘奇特标榜之,由是名动海内。累迁太子舍人。元宗监国,专掌令画。尝和《游苑诗》,批云:“孔门称哲,宋室闻贤。翰墨云捷,莫之与先。”历滁、沂、濠三州刺史,赠秘书监。君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以黄土扫壁本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天授元年,糊名考试,判入高等。以亲累授衢州参军,与盈川令杨炯、信安尉桓彦范相得甚欢。又选授洛州温县、永昌二尉,每选皆判入高科。侍郎苏味道以所试示介众曰:“选人中乃有如此书判!”嗟叹久之。遂代兄为长安尉、太子文学,以清白五为察访使魏奉古等所荐。五邸初开,盛选僚属,拜薛王友柱国。伯姊御史大夫张知泰妻鲁郡夫人亡,将葬,数家占君不利临圹。君哭而拒之曰:“岂有亡手足之痛,牵拘忌而忍自绝乎?”弗从。其年七月才生明,遘疾而殁,教义者隐而伤焉。与会稽贺知章、陈郡殷践猷、吴郡陆象先、上谷寇泚、河南源光裕、博陵崔璩友善,事具陆据所撰《神道碑》。累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真卿表谢。肃宗批答云:“卿之先人,德行优著,学精百氏,艺绝六书。频擢甲科,屡升循政,曳裾王府,名右邹枚。载笔春宫,道高徐阮。既而寿乖华发,器纡青云,业载史臣,庆传令子。追存盛美,裦赠崇班,且旌善于义方,俾扬名于有后。”濠州生春卿、杲卿、曜卿、旭卿、茂曾。春卿工词翰,倜傥有吏才,苏颋举茂才,偃师丞。杲卿文理清峻,所居有声,太常丞、摄常山太守。禄山反,擒其心手,开土门,拜卫尉卿兼中丞。城陷,杲卿叱詈之,遂被钩舌支解而终,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节。真卿表谢,肃宗批答云:“自羯胡猖狂,入我河县,所以官吏,多受迫胁。卿兄以人臣大节,独制横流,或俘其谋主,或斩其元恶。当以救兵悬绝,身陷贼廷,旁若无人,历数其罪。手足寄于锋刃,忠义形于颜色。古所未有,朕甚嘉之。”曜卿工诗书草隶,十五以文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旭卿善草书,允山令。茂曾好属文诂训,仁厚绝众,犍为司马。君生阙疑、允南、乔卿、真长、幼舆、真卿、允臧。阙疑仁孝有吏能,精《诗传》,善剖判,杭州参军。允南仁孝有清识,工诗,人多诵其佳句,善草隶,与春卿、杲卿、曜卿同日于铨庭为侍郎席建侯所赏,达奚珣荐为左补阙。真卿时为殿中,正至,三拱法座舞蹈,而衣袂相接者三。故允南赋诗云:“谁言百人会,兄弟也沾陪。”历殿中、膳部、司封郎中、国子司业、金乡男。乔卿仁和有吏干,富平尉。真长清直早世。幼舆方雅有酝藉,通《班汉》,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早孤,蒙伯父臮、允南亲自教诲。举进士,历校书;制举,醴泉尉;陟清白,长安尉。三院御史,四为大夫,六为尚书,再为采访节度,充礼仪使光禄大夫,鲁郡公。允臧敦质孝悌,有吏能,制举延昌令,监察、充朔方衣资使、殿中,三为侍御史,中允、江陵少尹、荆南行军。濠州及君孙:泉明,佐父开土门,彭州司马。威明,邛州司马。季明、子干、沛、翊、颇、诞,及外孙博野尉沈盈、卢逖,并为逆胡所害,各蒙赠五品京官。浚,好属文。翘、华、正、<岳页>。慈明,都水使者。<岳页>好五言,校书。颋,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岭南营田判官,执丧九日不食。颉,河阳尉。𫖮,凤翔参军。颇,工小楷,洗马。颃,恭仁,奉礼郎。并早丧逝。绂,方义主簿。臮觏,并没蛮。袭明、微明、德明,未仕。通明,获嘉尉。将明,昌明尉。克明,崇文,明经,卫密标榜之。翙,有德行文词,华原主簿。准,溧水尉。觌,颇工文,襄阳尉。觐,有文行,宏文,进士。颢,仁友清白,常熟令,封金乡男。颖,清介觐学,侍郎蒋冽赏其判,京兆兵曹,袭金乡男。岫,仁纯,常熟主簿、任城男。颀,浚仪尉。颂,清源尉。顶,干办,扬府法曹。愿,长厚清白,朝邑尉。頵,左率仓曹。硕,秘书正字。颒,有吏干,歙州录事参军、曲阜男。頩,好为诗,富阳尉。禺,好为文,常州参军。并粗有所立。君之诸祖父群从、扬庭、颐,并侍读。强学、益期,并学士。中和、至诚、敬仲、大智、温之、澂之、澹之、搢、挺、援、撰、温、泳、陵,并明经。康成、强学、希庄、日损、隐朝、邻几、知微、舒、说、顺、胜、式宣、韶,并进士、制举。有意、中和、趋庭、希庄,至刺史。利仁,明天文。欣期、元淑、景灵,并校书。光庭,注《后汉书》。嘉宾、千里、升庠、匡朝、怡、滔、浑、允济、搢、逸、觌、不器、防,有文词。博古、少连、恭敏、惇学行。敬仲、温之,以孝闻。润,有风义。晃、鏻、邈、迢,以清白称。其馀咸著官族,不获悉数。洪惟累祖之耿光丕业,有若子泉宏都之德行,巴陵记室之书翰,特进黄门之文章,秘监华州之学识。肇自鲁国,格于圣代,纷纶盛美,遂举集于君。君能述遵前人,不敢失坠其志事,以忝聿修,宜其克飨尊荣,为清庙不祧之主。真卿幸承遗训,叨受国恩,既受无疆之庥,敢扬不朽之烈。 铭曰: 系我宗,邾颜公。子封阝,鲁附庸。亚孔圣,浴沂风。刺青徐,给事中。护营柳,渡江枫。侍兄疾,感虬童。邻火断,珥貂重。施七叶,传孝恭。武骑都,尉司从。便尺牍,继鱼虫。恸君难,愤而终。咨记室,游湘东。嗟御正,凛移忠。臮黄门,擅文雄。三韶长,事东宫。四穆叔,史牢笼。裦华州,诂训通。小秘监,盛名鸿。维少保,文翰工。莅畿赤,五裒崇。登望苑,友桂丛。三超赠,保储宫。流光盛,庙貌融。永不祧,垂无穷。
4333次浏览
颜氏家训
通常讲《颜氏家训》主要指的的是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写的家训,这本《颜氏家训》成书的时期是在隋文帝灭陈国以后他继位之前,其中主要记载其个人的学识、思想以及处事经历等,是一本是为了告诫后代子孙之作。这本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共有七卷,二十篇,这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对后世来说,《颜氏家训》这本书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作了相应的记录,为后代人们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很大的价值,也通过一些对当时文学的描述反应了当时的文学观点。可以说在历史上看颜之推非常重视文学,博学多识,祖籍为琅邪临沂,在今天的今山东省临沂市。
2546次浏览
河东柳氏位于哪里
河东柳氏是以前古代的姓氏望族,“河东”也是柳氏的郡望,河东在古代时是指当今山西省的西南部,因为主要的位置在黄河以东,所以这块地方在古代也称为“河东”。在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河东柳氏在秦末柳安迁入山西后,汉魏晋之际的河东柳氏已经是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望族了,在“永嘉之乱”后,一部分人留守河东和在北方政权任职之外一些人开始南迁,并且分为两路柳恭一支迁于汝颍,史称“河东柳氏西眷”,另外柳卓一支迁于襄阳称为“河东柳氏东眷”。在后世历史名人层出不穷不少活跃在历史舞台中。
2488次浏览
黎氏家族的来源
黎姓相关的源流有很多有源于高阳氏、九黎以及国名、姬姓、己姓、姜姓、地名、以及古代少数民族等,这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在全国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两省区,在宋代时期的百家姓中排名在第262位,在现代《中国四百大姓》中排名在第82位,从历史溯源上来看得姓始祖为丰舒系商汤后裔丰舒,从历史上姓氏迁徙传播来看黎氏早期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 黎氏家族的主要堂号有:黎阳堂、黎城堂、经术堂、巴郡堂、乾元堂、载酒堂等。
2497次浏览
连氏家族简介
连氏是一个在百家姓中相对较为常见的姓氏,在历史中曾经出过很多的历史名人,也有着很多的郡望以及堂号,其中主要的郡望有齐郡、东海郡、上党郡,主要堂号有清冻堂,在连氏家族中历史中的主要名人有北宋著名隐士连舜宾、著名唐朝文士连总、著名宋朝诗人连久道、明嘉靖御史大理寺左少卿连格等,可以说在这个姓氏的家族中出过很多在历史中有名望的人物。 连氏家族家谱参考: 浙江上虞连氏独醒居谱稿一卷; 浙江上虞松夏连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 浙江上虞连氏家谱一卷; 山西忻州新路连氏族谱; 福建仙游连氏凤阿阿头连氏谱牒; 连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连葆仁、连树棻初编,连声传、连凤飞续修; 连氏宗谱,(民国)连进茹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手抄本一册; 常见的字辈参阅:“秀、嗣、登、泰、学、进、运、兆、为、士、世、宏、巨、开、魁、及、新、维、勤、广、安、克、怀、新、正”
3515次浏览
凌氏家族有多厉害
凌氏这个姓氏出自姬姓,从历史上来看有很多的家族以及望族,在姓氏来源上是黄帝十世嫡长孙舜帝姚重华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后裔,从早期的古代历史中凌这个姓氏出的名人不多,在三国时期有东吴大将凌统,从古代到现代这个姓氏出的名人还是很多的,例如凌十八、凌蒙初、凌策、凌瑚、凌如焕、凌昌焕、凌光斗等,其中姓氏郡望有河间郡、渤海郡,其中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堂号有圣仁堂、渤海堂、河间堂、立德堂、伐冰堂、积善堂等,在现代凌氏家族相关的人口在国内各地均有分布,来源上凌氏是一个多民族和多远流的姓氏,人口大约为六十八万三千余。
2869次浏览
勾姓的祖籍在哪里
句氏(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勾姓家族的人数不多,但是其历史是比较悠久的,而勾姓的祖籍是在河南句氏县(即今河南项城),子孙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河南、广东等省区,另外吉林和内蒙也有少数此姓氏。 勾姓起源有七 源流一:是出自以官名为氏,根据《山海经》载,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在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改为“句”(音不变,读勾 Gōu)、“钩”等姓。 源流二:是出自为避帝讳所改。南宋时,为避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Gōu)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Gǒu)姓。 源流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句龙氏所改。 源流四:是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早期须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流五: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源流六:是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军制句兵,属于以军职称谓为氏。 源流七:是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句龙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2626次浏览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士族。 陇西李氏并不是魏晋时期的旧族,李氏先世前汉时是武将世家,而在魏晋门阀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衰落为陇西寒门了,直到晋末十六国时期,陇西李氏开始崛起,不过陇西李氏自称为西汉李广的后裔,只是根据现代学者的一些考证,说这个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在十六国时期,陇西李氏才刚刚兴起,当时是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七族高门。 直到唐朝建立以后,李姓成为了皇姓,李唐皇族自称出自陇西李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同时,唐朝统治者对大量功臣、异族赐姓,比如李绩(原名徐世绩)、鸡田李氏、西域李氏、突厥李氏、鲜卑李氏、回鹘李氏、柳城契丹李氏、柳城奚族李氏、代北沙陀李氏、党项羌李氏等等 ,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不过对于陇西李氏和李唐宗室的关系,在现代争议还是不断的,因为根据一些相关文献考证指出李唐先祖并非出自陇西李氏,当为河北大族赵郡李氏中的“破落户”或“广阿县的庶姓李氏” ,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是出自陇西李氏,只是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还是遭受了很多质疑的。 陇西李氏最初的郡望是为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后又增加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秦安)。
4464次浏览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西汉时有大司农郑当时,定居于河南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西晋时置荥阳郡而开封县属之,后世遂称“荥阳开封人”(即荥阳郑氏由来)。 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北魏时期,魏孝文帝以法律形式制定门阀序列,荥阳郑氏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代有十二位宰相,为“七姓十家”之一。 开封县是汉朝至唐朝前期荥阳郑氏家族的族籍所在,治所在今天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东南的古城村,原属河南郡管辖,因自魏晋以后开封县改属荥阳郡管辖,中古士族称郡望,遂称“荥阳郑氏”,郑氏族人多称“荥阳开封人”,唐中叶,开封县(今祥符区)治所又迁至濒临大运河的汴州城(今开封市鼓楼区一带),根据现代考古论证,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启封城外西侧有荥阳郑氏家族墓。
3118次浏览
曾国藩家训16字原文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时期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也是湘军首领,曾国藩一生都很关注家庭教育,在教育上把教育子女的重点放在修“心”、修“身”、修“行”上,要求要劳逸适度,惩忿窒欲,对人要谦敬、宽容,不能清高刻薄,而生活上也要去奢侈之风。 在现在流传较广的是曾国藩家训中的16字,那就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而此外,曾国藩的作品中还有《曾文正公全集》、《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等和家训相关的文献作品,其中还有《曾文正公家训》是曾国藩撰写,后世编辑整理的文集,在后世还有现代学者整理的《曾国藩家训》从为人处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曾氏家训和家书等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查询。
2996次浏览
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一族是古代的大门阀也是有名的望族,因开基于东海郡兰陵县而得名,该家族起自两晋时期,南朝刘宋时期以军功起家,在后来家族子弟还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在后世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其中兰陵萧氏在郡望上还分为了“兰陵郡、南兰陵郡”,两个主要郡望,在历史上主要的名人有做过皇帝也有做过宰相,据《汉书》说,萧何的长子叫萧禄,嗣位后死,无子。后来吕后立其弟萧延为筑阳侯,文帝时改为酂侯。 兰陵萧氏也是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其中之一,家族辉煌的时期如在南北朝时,创建了齐梁两朝,其中有21位皇帝和三十多位宰相,此外还有大批的文人雅客、文臣武将,著名的《昭明文选》便是昭明太子萧统所编。 兰陵萧氏42位宰相: 萧憺、萧宏、萧樽、萧伟、萧纶、萧渊藻、萧会理、萧钧、萧铉、萧昭粲、萧坦之、萧惠休、萧遥光、萧颖胄、萧秀、萧恪、萧业、萧范、萧宝义、萧宝源、萧欣,萧摩柯、萧瑀、萧思话、萧缅、萧嶷、萧嵩、萧晔、萧子良、萧锵、萧铄、萧子懋、萧子明等 兰陵萧氏21位皇帝: 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南朝齐第三任皇帝萧昭业、南朝齐第四任皇帝萧昭文、齐明帝萧鸾、东昏侯齐废帝萧宝卷、齐和帝萧宝融、齐明帝第六子萧宝夤、梁武帝萧衍、梁文帝萧顺之之孙萧正德、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萧纲、南梁第三位皇帝萧栋、梁武帝萧衍第八子萧纪、梁元帝萧绎、南朝梁第五位皇帝萧渊明、南梁末代皇帝萧方智、梁元帝萧绎之孙萧庄、梁宣帝萧詧、梁明帝萧岿、梁靖帝萧琮、梁宣帝曾孙萧铣。
4468次浏览
蒋氏故居
一般来说蒋氏故居通常是指,相关蒋氏家族生活的故地,往往和历史人物有所关联,在一些情况下蒋氏故居也往往用来指位于宁波奉化的蒋介石故居。 位于浙江宁波奉化区溪口镇境内的蒋氏故居为1996年11月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景点有玉泰盐铺、武岭门,故居的建筑风格上属于群体建筑在故居的内部包括了小洋房、玉泰盐、丰镐房等建筑,总体的建筑面积约为1850平方米,主体上属于清代的建筑,楼轩相接,墨柱赭壁,建筑大气,蒋介石幼年便出生与此,也是蒋家前后几辈生活的故居,在当前还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在2017年,蒋氏故居还曾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766次浏览
炎帝陵旅游景点介绍
炎帝陵通常所指为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人物炎帝的陵寝,在我国的炎帝陵主要的有四个地方,在黄河流域有三处,分别为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差门乡的炎帝祠(宝鸡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故关村炎帝陵(高平炎帝陵)、河南省商丘市的炎帝朱襄陵(朱襄氏炎帝陵),在长江流域有一处为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炎帝陵,即湖南炎陵炎帝陵。 【各地炎帝陵介绍】 湖南炎陵炎帝陵 景点 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有千余年历史,在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中记载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在目前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心景区面积有5平方千米,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陵墓区域设有祭祀区、拜谒区、缅怀区,由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圣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神农园、阙门、华夏广场、福林等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组成。 陕西宝鸡炎帝陵(炎帝祠) 景点 位于陕西宝鸡市的炎帝陵具体位置在渭滨区差门乡(神农乡)境内常羊山上,陵墓划分陵前区、祭祖区、墓冢三个部分。主要游览建筑有:神农门、神农城池、华夏始祖牌坊、祭坛广场、炎帝大殿、炎帝塑像、大型彩绘、羊脚亭、炎帝陵大门、炎帝行宫、羊首亭、墓前石阶、陵墓等。宝鸡有文字记载建有“炎帝祠”是公元前422年,即秦灵公三年。 河南商丘炎帝朱襄氏陵 景点 炎帝朱襄氏陵具体地理位置是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炎帝朱襄氏陵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在墓周边用青石叠砌,《辞源》注:“朱襄氏,炎帝之别号。” 山西高平炎帝陵 景点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炎帝陵即为高平炎帝陵,俗称“皇坟”,从景点的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山西晋城高平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现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为元代所建,是当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平炎帝陵内有年代久远的炎帝陵石碑,刻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在山西晋城高平市北的神农镇羊头山还现存有大量的历史古迹遗址,如神农城、炎帝庙、清化寺、神农井、五谷畦、秦百里长城和北魏石窟等。明郑藩朱载育在《羊头山新记》一文中写道:“山之东南曰故关村,村之东二里曰换马镇,镇东南一里许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
2911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