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族谱
查阅族谱
我的家谱
常见问题
修谱
编修族谱
族谱体例
家庭谱制作
头条
姓氏头条
历史文化
人物百科
姓氏文化
族谱知识
导读专栏
专题知识
姓氏
姓氏百科
中华姓氏网
百家姓
家族圈
家庭树
寻根
历史
历史词条
历史上的今天
问答
应用
老黄历
周公解梦
网上祭拜
APP下载
登录/注册
置顶
首页 >
专栏首页 >
家族寻踪
沈氏家族
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浙一带,目前已有近600万人口,在2020百家姓排名中位列第52。沈姓主要起源于姬姓、芈姓、姒姓和赢姓。从古至今沈姓名人也不在少数,古代科学家沈括,编撰《梦溪笔谈》。明初巨富沈万三。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沈从文。 沈氏宗祠属于沈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主要位于安徽省石台县,被列为常州文物保护单位。沈氏宗祠是沈氏族人的家族传承地和家族文化,家族历史的缩影,也是属于沈氏族人独有的财富。沈氏家族在这里传承文化,祭祀先祖。
5274次浏览
印度不吃肉的宗族
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一般取决于宗教营养,你知道印度不吃肉的宗族有哪些吗? 印度教的教徒不吃牛肉。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 印度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 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 总的来说,印度不吃肉的宗族有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佛教徒。而且不同的宗族不吃的肉也都不相同。
3389次浏览
宗族文化
宗族文化是对一个家族(宗族或族群)人口世系、生存状态、生活情景的反映,与整个中华文化不可分割,其核心是增强族群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氏族文化根于血缘,而后定姓氏,而后修家谱,而后建祠堂,而后建立宗亲会,而后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宗族的凝聚、团结是一个国家全民族凝聚、团结的基础。 宗族文化源远流长,如果从伏羲给人们定姓算起,姓氏文化诞生近一万年了。仅是家谱著作,就成为了中国历史著作的三大支柱之一。由宗族文化产业形成的精神“气场”(如亲人凝聚,搞各类活动,畅叙亲情,修家谱,建祠堂,互相帮助,发展事业等),已经形成人们十分重要精神归属和精神家园。
4103次浏览
沈氏家族崛起
沈氏家族;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是汉阴沈氏家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在肃穆的沈氏宗祠里高悬着两块大牌匾,一块是于右任大师手书“万派同源”,另一块是300多年前时任汉中知府所颁“泮水钟灵”,两者相得益彰,展示着沈氏家族包容并蓄、明德求索的信念,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世居濮院的沈氏家族历来注重修身崇德、诗书传家的理念,世居濮院的沈氏家族,对于濮院的文化贡献,可谓功莫大焉。
3589次浏览
家族怎么修谱
历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的族谱,在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 族谱又称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但在历经寒门子弟为做官伪造家谱、皇帝篡改重修族谱、世族新贵和有识之士私修族谱、文革十年遗失损毁族谱后,族谱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都有待考证,所以重修、修订族谱成了我们这代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3224次浏览
宗族祠堂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先祖,供设着祖先的神主,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当代,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3064次浏览
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萌发于商周时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到宋代开始完善,明清时期日趋成熟。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如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而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统治阶级的世袭统治,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保存下来,为封建制度服务。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小宗的分别。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是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这是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的人们构成的居住聚落。它是源于一个祖先的人按照父系血缘关系和一定的社会规范缔结成的社会组织。我们要知道的是,世界各民族都经历过农业文明,但只有中国形成了宗族文化。
3080次浏览
祠堂文化
宗祠,也叫作宗庙、祖祠、祖厝,最常用的两种叫法是家庙和祠堂。宗祠不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商议家族大事、执行家法族规的地方。 上古时期,宗祠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 周代以后,士大夫逐渐开始建立宗祠,以便供奉祖先和举行祭祀。到唐五代时期,民间开始建造家族祠堂,清代以后,祠堂开始在各大家族繁衍开来。 最开始,民间每个家族的祠堂必须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而且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发展到现在,主要以家族法规为主,也是聚合族人,凝聚族人团结力的主要场所。宗祠的建设,往往也是族人家族荣耀的展现地,所以,在城乡建筑规模中,祠堂是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古文化加上古建筑,这样一座集合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建筑,往往也是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代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文化水准。
3782次浏览
宗族祭祀
宗族祭祀对于宗族而言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或称之为宗祠,通俗意义上宗祠是族权的交织中心,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为多如江浙、安徽、福建等。在宗族进行祭祀的活动中是一项非常正式的祭拜仪式,这属于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祷降福免灾。
2870次浏览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最新相关
从习总书记好作风 “一律” 之规看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付氏家族的五大来源
《南阳卧龙岗唐湾唐氏族谱》后记
【小谱说堂号】宗族文化中这些名词的含义,你都知道吗?
【小谱说堂号】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 (上)
一位史姓教授为全国史氏族谱文化正本清源
家族源流
吴越钱氏家族
彭氏族谱大全!彭家人必看!
宗族特征
这样的钱氏家族能不兴旺?
关于陈氏宗族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证
《郭氏族谱·全》
家族文化
《蜀南古氏族谱》前言
夏氏宗族聚居地
全国18个县的任姓宗族齐聚印江祭风神
完颜氏族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带你解密!
完颜家族作为大清的权力中心,为何会改姓,完颜氏最后改成什么姓氏了?
姜姓家族墓发现西周砖,姜子牙真有这么神奇吗?
项目介绍
招商加盟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投诉建议
官方小程序
官方公众号
Copyright
2022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