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餐桌上的霸主:千年传承的油条如何征服中国人的胃
油条起源于宋代,最初是象征秦桧夫妇的小人被炸制而成,后来成为全国流行的早餐食品。各地油条名称蕴含文化差异,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传承。制作油条需要技巧和耐心,合适的面粉、油、发酵、揉捏和炸制火候都至关重要。
历史文化 | 2024-02-27 -
古代父母的尊称演变与影响:椿萱、高堂文化演进
古人对父母的称呼有许多,如“爹娘”、“双亲”、“二老”、“庭闱”、“高堂”、“严君”、“膝下”、“椿萱”等。此外,还有“义父”、“义母”、“生母”、“本生母”、“嫡母”、“养母”、“慈母”、“继母”、“后母”、“续母”、“假母”、“出母”、“庶母”、“少母”、“诸母”等称呼。同时,古代还有“考妣”这一对已故父母的代称。
历史文化 | 2024-02-27 -
传承千年的中国名宴-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是十三朝古都河南洛阳的特色传统名宴。洛阳水席始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不仅是洛阳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
历史文化 | 2024-02-26 -
中国古代家畜雅号:马、牛、羊、狗、猪、驴等动物别称文化探源
我国先民驯化了马、牛、羊、狗等作为家畜,并给它们取了很多别名。马有“驹”、“牡”、“腾”等别称,牛有“犊”、“牡牛”、“觳觫”等别称,羊有“柔毛”、“胡髯郎”、“珍郎”等别称,狗有“地羊”、“豺舅”、“虎酒”等别称。此外,猪有“豕”、“豚”、“彘”等别称,驴有“长耳”、“卫子”等别称。
历史文化 | 2024-02-26 -
元宵独特魅力:元宵节来源和元宵节文化民俗猜灯谜、赏花灯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称为上元节、灯节。元宵节的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走三桥和迎紫姑。此外,人们还会吃元宵,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食品。这个节日充满了欢乐和祝福,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盛宴。
历史文化 | 2024-02-24 -
酒席为何有“先干为敬”的说法呢?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各种各样的礼仪规则,比如,在各种宴会和社交场合,我们常听到主人或宾客举起酒杯说出的一句话:“先干为敬”。这个说法其实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在古代中国,人们的住宅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前堂是古人议事、行礼、社交的场所。室则位于后方,相对私密,用于居住。在酒席中,室内,是以东向为尊,即席上最尊贵的人面东而坐;在堂上,古人座位以“南向为尊”。通常最尊贵的客人都是坐北朝南的。按照这种尊卑长幼排序坐好之后,酒席就可以开始了。在饮酒礼仪中,主人需要先行举杯并饮酒,这种行为称为“献”。这个习俗历史悠久,主人的先饮不仅是对宾客的一种礼遇,也暗示了酒中无毒,宾客可以放心喝的意思。这与古代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逻辑很接近。主人饮酒过后,宾客需要饮酒以回敬,称之为“酢”zuò或“报”。接下来,为了劝宾客畅饮,主人通常会再次举杯并饮酒,这被称为“酬”。宾客见状,也会跟...
历史文化 | 2024-02-22 -
古代跪拜礼:为什么古代人要行“跪拜礼”
跪拜礼起源于古代中国,由于凳椅尚未出现,人们席地而坐。为表示尊敬,坐姿逐渐演变为跪拜,成为一种表达敬意的礼仪形式。它不仅体现尊重与敬意,还包含情感表达,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历史文化 | 2024-02-04 -
奶茶:北方牧民少数民族的日常饮品与文化象征
北方少数民族爱喝奶茶,原因包括帮助消化、驱寒、解渴和营养。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饮料。
历史文化 | 2024-02-01 -
南北方 “冬至”习俗:古代美食冬至团与馄饨拜冬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商旅停业、官衙放假、亲朋好友宴请,产生了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等习俗。吃冬至肉分肉有地位、学识之分,优先照顾老人。冬至团是江南地区特色,主要做供品和冬至宴食品。馄饨拜冬是北方习俗,因馄饨形似鸡卵、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历史文化 | 2024-02-01 -
立春时吃“春饼“传统习俗,可追溯到晋朝,兴于唐朝
立春是中国春天的开始,古代帝王举行迎春大典,民间有打春牛、喝春酒、吃春饼等习俗。现在立春仪式逐渐淡化,但老百姓仍习惯吃春饼咬春。春饼是北京民俗应节食品,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晋朝。春饼演变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小吃,还成为宫廷糕点之一。
历史文化 | 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