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怎么解决街道洪水的问题?你知道吗?
近日,我国多地降雨量骤增,暴雨或特大暴雨造成街道积水,有的地区积水已经淹到了二楼。最近还有一个报道称一女子发现家中的马桶变成了喷泉。但是因为街道积水,这个问题暂时也得不到解决。暴雨导致的积水给我们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那古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街道积水问题吗?跟着小谱来看看吧。
历史文化 | 2022-06-27 -
现代有灭火器、消防车,古代又是怎么做好消防工作的呢?
古代又不像现代,一旦发现火情可以拨打119等待救援,也没有灭火器、消防车等专业工具,倘若发生火情那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古人解决消防问题的方法也应该跟现在不一样,那么他们都发明了什么方法呢?
历史文化 | 2022-06-24 -
中国古代的绘画颜料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意蕴丰厚,五千年的历史孕育着各种文化,不仅在种类,更是在活力上在全球文化中都出类拔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茶文化、绘画、文学佳作、书法等都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瑰宝。在这其中,单拎出来任何一项艺术文化,都是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研究就永远研究不尽。今天主要想聊聊中国古代绘画颜料主要有哪些?因为古代并没有化工技术,所以基本上都是取自自然,其中包含了诸多趣味。跟着小谱来看看吧。
历史文化 | 2022-06-24 -
河南最高地表温度达74.1℃,历史最高温度是多少度?
河南近几天持续高温天气,6月16日,河南全省共有59个站最高温度超过40℃,全省93个站的地表最高温度达60℃,8个站最高地表温度超过70℃;西峡站地表温度达74.1℃,为全省最高。夏天到来,天气也是越来越热了,要说这高温,并非现代在古代也存在过,那么历史最高温度是多少度?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看一看。图源自网络古人对于天气酷热的形容,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并且他们还专门发明了一个形容这种情况的字,这就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出现的“熯”字,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形容热得像被火烤了一样,还有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后羿射日”,也是因为温度过高而产生的传说吧。到了汉代的时候,人们开始使用“亢阳”来形容太阳的炎热,在唐宋时期,人们描写炎热的天气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字,那就是“燠”。那么历史上最高温度是多少度?所记载的是哪个朝代?图源自网络根据史料的记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是在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
历史文化 | 2022-06-24 -
梅雨季又湿又热?古人是怎么过梅雨季的?
又到了一年梅雨季,这段时间降雨很频繁,连空气都感觉湿哒哒、黏糊糊的,衣服洗完也不容易干,潮湿闷热,梅雨季对现代人来说都这么煎熬,古人没有空调,没有wifi,又是怎么度过梅雨季的呢?远的不说,就说《红楼梦》吧,书中有一回说到,端午前后,天气正热,薛蟠带来了一样美食,请宝玉尝一尝,这样美食正是西瓜。又热又闷的时候吃西瓜,这可是消暑神器呀。而且他们不是随随便便吃西瓜,晴雯还说“才刚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里呢,叫他们打发你吃。”古人虽然没有冰箱,但也很善于利用身边的东西,将水果放在水缸里“凉快一下”,吃起来冰冰凉凉,想想都浑身舒爽。不仅有吃水果这一避暑方法,人们还发明了夏季穿的薄纱衣,轻盈透气,再也不怕闷热。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蝉衣马王堆出土了一件汉代的素纱禅衣,这件蝉衣质量极轻,让人不禁感叹古代竟然有如此绝妙的纺织技术。这也说明,早在汉代,人们就学会了用轻薄的衣物来避暑。漫长的雨季,衣服...
历史文化 | 2022-06-23 -
上街吃夜宵促消费,古代有夜市吗?
在现代城市经济中,夜经济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夜经济是指当日下午六点到次日凌晨六点所发生的商务活动,而我们所谓的夜市就是更通俗一点,近日有些地方,有人上街吃夜宵,带头活跃“夜经济”,从而促进了消费,那么古代有夜市吗?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关于古代夜市,源于何时,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有人认为西周的夕市就是夜市的雏形,在《周礼·地官·司市》中就讲到:“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所以这个时候的夕市是针对小商小贩的,而西周之后,最迟是在两汉时期出现。除了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夜市是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繁荣于明清时期。其实在古代,夜间活动是非常少的,因为很多朝代夜晚都是实行宵禁的,禁止一切商业活动,也禁止人们在夜间随意活动。不过这一现象到了唐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首先唐朝算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了,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频繁,到了中晚唐时期,人们就开始突破了宵禁的约束,...
历史文化 | 2022-06-23 -
古人那么喜欢喝酒,他们喝醉了是怎么醒酒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基本上是跟人类文明一起出现的。酒不仅是一种食物,在古代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价值。古代有饮酒赋诗、借酒消愁等等,在酒的作用下诞生了诸多的文学佳作,比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何等的豪迈奔放,李白更是因嗜爱喝而被称之为“酒仙”。那古人喝醉之后有什么解酒的办法吗?跟着小谱来看看吧。图源网络橘子皮唐朝时期,橘子成为宫廷中受欢迎的水果,古人也发现了橘子皮对解酒有一定的帮助。古人喝醉之后,会用新鲜或晒干的橘子皮泡水,再在水中放入少许盐,文火慢煮至沸腾后盛出饮用,连带橘子皮一同吃下来达到醒酒的效果。葛根葛根是一味中药材,其作用主要是解毒,也有一定解酒的功效,在《神农百草经》中就有记载葛根能解毒、解酒。除了《神农百草经》,《药性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开宝本草》、《千金方》等古代著名中医药著作,也都有相应的记载。图源网络在一些古籍中还记载了许多具有解酒功效的食物...
历史文化 | 2022-06-21 -
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古人有哪些规定?
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被推崇的,甚至还会被传颂,因此用自身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人身上的“优良传统”,而见义勇为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对于见义勇为的行为,古人有哪些规定?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最早提出“见义勇为”这四个字的,应该是《论语·为政》中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这句话就是说人们应该勇敢的去做“义”的事情,如果不做的话,那就会被认为无勇。而在古代,见义勇为是有奖赏的,例如在孔子的学生身上就发生过关于见义勇为的事情,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路救了落水的人,并得到了一头牛的答谢,这次的子路欣然接受了,然后被孔子夸奖奖:“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那么,会有更多的人去救落水之人。”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见义勇为接受奖赏是有助于这种行为的发扬的,而且之后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图源自网络另外在秦朝,还规定如果捉到了盗贼者,盗贼身上携带的钱物是归捉拿者所有...
历史文化 | 2022-06-20 -
古代的帽子有哪些种类?帽子跟社会地位又有怎样的关联?
帽子在我国经历了上千年漫长的发展,到现在它的作用逐渐纯粹,主要有装饰性和实用性两种功能,但是在古代帽子却包含了诸多其他的内涵。跟着小谱来了解帽子与古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挂钩的。中国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究衣冠不分家。首服也称“头衣”,泛指一切裹首之物。主要包括冠、冕、巾、帽。历代冠帽按职业和阶级分,种类繁多,秦汉多戴冠,唐宋流行巾。图源网络帽子在我国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根据《后汉书·舆服志》的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意思就是原始人把兽皮盖在头上来保护头部,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帽子形态。而且原始人会把羽毛插在帽子上以作装饰用。根据古籍推测,自从华夏始祖黄帝建立华夏文明,就随之出现了特色的华夏服饰。而基于麻和丝布而制作的“帽子”也最早出现在那个时期,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夏商周时期,奴隶制度兴起,服饰逐渐被赋予阶级地位的区别,出现了上衣下裳形制、冠服...
历史文化 | 2022-06-17 -
琵琶都是竖着弹的,为什么《梦华录》中的宋引章偏偏横着弹?
我们如今见到的琵琶都是竖着弹的,可在电视剧《梦华录》中,江南第一琵琶手宋引章却是横抱琵琶,看起来颇像弹吉他的姿势,那么她是弹错了吗?很多人对琵琶的认识来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文中描写的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将自己的遭遇娓娓道来,令人感同身受。诗人将琵琶曲声写的极为形象,“嘈嘈切切错杂弹”。课文中这位琵琶女弹琵琶的姿势就是常见的竖抱姿势。琵琶从波斯传入中国,有横抱、斜抱、竖抱等多种弹奏方式,不同款式的琵琶弹奏姿势也不同。现代琵琶的前身是一种叫做曲项琵琶的乐器,它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这种琵琶在宋朝之前一直很流行。琵琶横抱主要是为了让拨子与琴弦自然构成垂直角度的最佳发声方向,便于右手拨弹出激昂的乐声。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琵琶的形制、演奏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唐朝时期出现了手弹法。后来随着曲调的丰富,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持琴姿势也相...
历史文化 | 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