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生火灾?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今年夏季天气晴朗、气候干燥,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比以往更加高了,在古代也经常发生火灾,那古代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生火灾呢?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一、古代需要保存火种。古代要用火烧水做饭,用火照明。火几乎是古人全部的能源来源,起着照明、烧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时时保存火种。虽说古人发明了钻木取火,后来又发明了火石与火镰,可以用这个生火。但是这个方式并不方便,古人更多的是把火放在火塘里或者放在炕里保管,但是这种保存方式就容易起火。图源网络二、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房屋。虽然古代也在用砖石砌房子,但是这种房子比较少,大部分房屋还是用竹子或者木头搭建起来的。因此,这个材质也就更容易起火,且因为木头等会随着时间逐渐干燥,所以一有火芯就容易引发快速的严重的火灾。三、古代战争有一个很重要的打击敌人的方式就是火攻。火攻不仅能多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建筑特别是会造成大面积建筑的损坏。所以一有战争,无论是怎样豪华的宫...
历史文化 | 2022-09-16 -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第一潮”,钱塘江观潮的活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中最适合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时候,不知道族谱网的宗亲们今年有没有去观潮呢?钱塘江大潮有“天下第一潮”之称,钱塘江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有谁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据考证,钱塘江观潮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于汉魏时期,到了南宋已经成为一项重要活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最初钱塘江出名是因为江水险恶,船只很难通过。相传秦始皇出游到此,被涛涛江水拦住了去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关于钱塘江潮的记载,最早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一首《观潮赋》,顾恺之在诗中对它大加赞赏——“临浙江以北眷,壮沧海之宏流”,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观潮这一行为。到了唐朝,文人辈出,钱塘江汹涌的潮水被他们描绘得有声有色,白居易在《咏潮》中写道:“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人催”。刘禹锡观赏过钱塘江大潮后,也发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
历史文化 | 2022-09-15 -
现如今电子游戏越来越多样化,古代儿童间流行哪些传统游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方式,90后的童年是老鹰抓小鸡、跳皮筋、玻璃球......现在小孩子的娱乐方式多依赖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伤害视力的同时也局限了小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古代儿童一般都有哪些游戏可玩?今天就随着小谱来向古代借鉴玩游戏的经验,带动身边的小孩一起参与到传统游戏中来吧。
历史文化 | 2022-09-14 -
大闸蟹缺席中秋,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螃蟹的?
中秋节将至,又是一年蟹肥,不过今年因为高温或将导致阳澄湖大闸蟹减产,或缺席中秋。秋天就应该还吃蟹的季节,不过如今对于蟹的吃法是有很多讲究的,不同季节有着不同季节的吃法,而实际上吃蟹很早就有了,那么古人什么时候开始吃螃蟹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关于吃螃蟹,最早的文字记录应该是在《周礼》中,其中表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然后根据东汉时期的郑玄有讲到,其中的“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其中的“蟹胥”实际上是表示螃蟹制成的酱,而在这些问些中,我也可以知道在东周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吃螃蟹了,只是吃法不同。图源自网络汉代时期吃的是螃蟹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候,螃蟹的吃法就比较丰富了,根据《齐民要术》中的记载,表示古人一般会用姜、糖水、盐等腌制螃蟹,腌制二十天左右,就可以将螃蟹取出来,蘸着生姜末...
历史文化 | 2022-09-13 -
月宫为什么又叫做广寒宫?
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仙子奔月后居住在月亮上,而她住的屋舍被命名为月宫,又叫广寒宫。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广寒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古人知道月亮上很寒冷吗?古人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航天技术,当然到不了月球,也无从得知月亮上很冷,关于广寒宫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多个猜想,有人认为出自阴阳理论,阴主寒,夜为阴,古人认为月亮应该是清冷的;还有可能是因为月光不如日光那么明亮热烈,是寒光,月宫自然也是寒宫;除此之外还有受到嫦娥奔月故事影响的因素,嫦娥偷吃仙丹,化为仙子,从此以后只能独自居住于月宫,形单影只,李商隐有一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描写的正是这种场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月宫应当是清冷空旷的,因此被称为广寒宫。其实,关于广寒宫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与唐玄宗有关。传闻唐朝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有一位方士邀请唐玄宗游月宫,他幻化出银色长桥,在桥上行走有数十里,看见了一座城...
历史文化 | 2022-09-09 -
古代一般给老师送什么礼物?古代有哪些尊师重道的故事?
教师节是老师的专属节日,每逢教师节,学生们都会思考送老师什么礼物,鲜花束往往是最首要的选择。那古代读书人一般会送什么礼物给老师呢?跟着小谱来看看吧。
历史文化 | 2022-09-07 -
古代有统一的“普通话”吗?古人是怎么交流的?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方言,甚至可能同个地区,不同村落的人的说话语调都是不一样的,不过为了方便交流,我们在工作上以及与人交流过程中都是使用普通话的,那么古代有统一的“普通话”吗?古人是怎么交流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的时候,就有最早的官话了,也就是“雅言”,在《论语》中有讲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意思就是说孔子在诵读《诗经》、《尚书》和主持典礼的时候,都是用“雅言”,还有在各个诸侯国的弟子沟通以及在游历各个诸侯国的时候,也是通过雅言进行交流的。不过也有语言学家指出,在上古时期的时候,“雅”和“夏”是想通的,而所谓的雅言是夏朝人流传下来的,流行于黄河、洛水一带的语言,所以在夏商周时期,一般诸侯国也都是讲雅言的。后来秦统一六国之后,当时的官话就是采用秦朝国都的“关中话”。到了西汉时期,先是采用了“关中话”,不过后来东汉迁都洛阳后,他们的官话也变...
历史文化 | 2022-09-06 -
暑假倒计时,古代学校什么时候开学的?
中小学生马上就要开学了,而中小学秋季开学都约定俗成地定在9月1日,新学期新气象,那么你知道古代学校什么时候开学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说一说。古代的开学时间可不像现代这般,因为古代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社会,所以很多时间都是围绕农事展开的,而这教学也是这样的,不过每个朝代的入学时间,都是不太一样的。图源自网络我们现在秋季的开学时间基本上是在九月份,因为古代的九月正好是一年当中农活比较繁重的时候,如果定在这个时候开学,肯定是不太方便的。根据西汉崔寔《四民月令》的记载,秦汉的时候,开学会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然后分两次和三次开学时间,像是“成童”也就是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一年当中是分两个学期上学的,第一次开学是在春天,那个时候刚好农事未起,也就是春耕大忙之前,就会送这些学生上学,学习的内容是“五经”。而第二次开学是在十月份,这个时候秋收结束,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刚好可以送孩子们上学。另外...
历史文化 | 2022-08-31 -
古代是怎样编写历史的?由何人编写历史?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历史的存在是借鉴,是警醒。无论是先秦时期,还是现在,历史都从未停止向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历史的记载也更加丰富和全面。古代是怎样编写历史的呢?又是由谁来编写?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文化 | 2022-08-29 -
古人出行会带什么东西?古代的行李箱长什么样子?
现在社交网络上有很多翻包视频,也就是向大家展示出门会带的东西,一般有化妆品、雨伞等。那古人出行会带什么呢?跟着小谱来看看吧。古代的交通工具比较局限,所以出行一般时间跨度都比较长,因此,出行带的东西比较多和全面。最首要的的就是带银钱了。出行盘缠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必须的花费还是意料之外的开销,银钱都是不可或缺的。图源网络携带符节印信主要是针对出行的官员的。古代官吏出行是住驿站的。因公出差的官吏出门一定要带好符节印信等官方凭证,这样才能住进驿站。不同身份的人所持符节印信也各异,据《周礼》,符节中最贵重的是玉节和角节,材质分别为玉石和犀牛角。古代的驿站、客栈等可以提供饭食的场所并不像现在这样密集,所以需要自己携带干粮在饥饿的时候及时补充能量。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就规定,如果公差在一处驿站滞留超过十天,驿站就不再提供饮食。而且行至荒郊野外时也是需要自己做饭的。当年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之间,子贡想办...
历史文化 | 202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