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潮汕五大姓氏世家,有你的姓吗?
潮汕的存在感,在全国来讲还是蛮高的。潮州商帮的传奇故事、清淡鲜香的潮州美食、地域色彩浓厚的姓氏民俗文化,也常常为大家所热议。于外地人来讲,潮汕地区充满神秘色彩。那么潮汕到底是指哪呢?【潮汕所属】狭义上的潮汕地区,即汕尾的朋友也认可的定义,主要是指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市,以及辖属的县市。广义来讲,则是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如果从传统概念来讲,也就是清朝时期潮州地区的形成来讲,指的则是潮州八邑和潮州九县。我们就以潮汕三市为基础说起。【潮汕五大姓氏世家】不仅相对于北方,即使在南方,潮汕地域的宗祠和姓氏文化氛围也是相当浓厚的。潮汕现有人口约1450万人,包含了550多个姓氏。那么,如果按郡望来做区分,潮汕前五大姓氏你都知道吗?1陈——颍川世家作为广东全省排名第一的大姓,即使将区域限定在粤东三市的范围,也还是陈氏第一。潮汕陈氏约有152万人。潮汕地区的陈氏宗祠,匾额多以“颍川世家“(衍派)...
姓氏文化 | 2018-12-24 -
姓氏始祖之间的称谓,你知道哪些?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目前来说,姓氏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并且不断发展着,这些姓氏,可能从刚开始的一个姓氏,几代人,到现在,遍布了全世界,这就叫做姓系。那么姓系当中,我们也需要了解其始祖之间的称谓的,你知道哪些姓氏始祖之间的称谓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跟你说一说。始祖,从广义上来说,其实就是指最开始的祖先,但是姓氏始祖,就会特指这个姓氏的祖先是谁。因此姓氏始祖,大致上是被分为了七个,“人文始祖”、“血缘始祖”、“得姓始祖”、“开代始祖”、“改姓祖”、“始迁祖”和“支房祖”。下面就来一一分析这些姓氏始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图源自网络1、人文始祖人文始祖,就是指开拓人文文化,对于中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比如说,在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就多被人们称为人文始祖,还有的就是黄帝,炎帝,伏羲等人为人文始祖,他们与后世有无血缘关系,我们可能没法考证,但是他们的姓氏是非常重要的...
姓氏文化 | 2018-12-23 -
百年刘氏宗祠冬至祭祖,你对刘氏了解多少?
2021年12月19号,萍乡芦溪县源南乡源溪刘氏隆重的举行了首届祭祖仪式暨庆典活动。现场热闹非常,祭祀、致辞、锣鼓有理有条。刘氏坚信,只要全体宗亲团结一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宗祠介绍刘凤诰宗源溪祠位源溪村与芦溪县城以北约5公里的源南乡源溪村。刘氏宗祠依一小山坡而建,相传建于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由四座祠堂和一座古戏台构成,为砖瓦木结构。面积3000余平方米,属古建筑群。经历过历史浪潮的刘氏宗祠,曾经正堂屋顶倒塌,后又为刘氏宗亲修葺一新。并获得省级家风家教实践基地,乡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多项荣誉。刘氏宗祠正堂为刘黄公宅第,在古宅上部分砖头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源溪刘黄公祠”六字。刘氏宗祠飞檐画栋,每栋房子的前飞檐屋垛上都塑有凤的造型,大有展翅飞翔之态。檐下则是胶泥所塑人物、狮形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后飞檐则多塑罗汉笑菩萨,笑态可掬,神态逼真。前口都是石柱、石门...
姓氏文化 | 2018-12-23 -
因为太复杂而被改姓的姓氏,你知道几个?
在古代,被改姓是比较常见的事。比如皇帝赐姓、避难改姓等。在现代改姓不是一件常见的事,但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姓氏被改了。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看看,现代改姓的原因以及有哪些被改的姓氏。在荥阳市石洞沟村,全村人的姓氏“傅”都被改成了“付”。不过他们都知道,自己本来是姓傅,上一辈用的都还是“傅”姓。虽然在历史传承中多有改姓的情况,如避祸、赐姓等,但“傅”改为“付”,却是因为一部分不规范的简化字造成的。改姓原因,因为简化,“傅”成了“付”195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从而确定了简化字的合法地位。1977年,《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布,第一表收简化字248个,第二表收简化字605个。因为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1986年,该版简化字被国务院宣布停止使用。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了“二简字”不属于规范用字。《现代汉语规...
姓氏文化 | 2018-12-22 -
中国六大姓氏的始祖墓地,你的姓氏在不在其中?
刘姓是中国历史上出皇帝最多的姓氏,所以有“刘天下、李半边”的说法。时至今日,刘姓占据中国5.38%的人口,大约有7000万人。中国刘姓的大部分人群集中在北方地区。中国最早的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的始祖,现如今刘累墓在河南省平顶山市。
姓氏文化 | 2018-12-21 -
巾帼英雄花木兰姓什么?是姓花还是姓朱?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把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丰满。但花木兰的姓氏和老家,却一直有着不小的争议。花木兰到底姓什么?关于花木兰的姓氏,现在主要是有三种说法。1姓木兰这种说法认为,花木兰其实只有姓,没有名。她复姓“木兰”,而“花”既不是她的姓,也不是她的名。而《广韵》和《通志·氏族略》里边记载,本来就有木兰这个复姓,金代也有姓木兰的宰相。2姓朱这种说法,依据也来自几本古籍。清康熙年间的《黄陂县志》曰:“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从军,……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笔乘》中也说道:“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按咱们现在的习惯,姓氏已经融合,朱氏即可以理解为朱姓。古籍所记不差的话,那...
姓氏文化 | 2018-12-21 -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七大家族,有你的姓氏家族吗?
中国历史上诞生过很多名门望族,有的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这些大家族不仅具备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对家风、家训和子孙后代的培养也很重视,故而能够代代相传,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比如下面这七大家族:孔门世家孔子,春秋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已成为影响人类进程的历史人物,中国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世界上都拥有极高的声誉。在孔子身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孔子家族绵延不断,子孙已传至八十多代,形成谱系有序,辈分分明,有史可据的规模庞大的家族。孔氏家族这样清晰地记载了2488年的家族谱系。不仅国内其他家族望尘莫及,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到今天,孔子后人已近400万,其中中国大陆约300万,其余则分布在港台、日本、韩国、北美及欧洲等地。孔氏一家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繁衍最久、记录最完整的一大家族。华阴杨氏华阴杨氏,也称弘农杨氏,号称中国第一大传奇家族,延续上千年之久,历史名人非常之...
姓氏文化 | 2018-12-20 -
400多年历史的广东姚氏大宗祠,你去过吗?
宗祠介绍姚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30年,距今已400余年。建祠初衷为纪念宋末民族英雄、潮阳县令姚鼎及明代潮中“三凤”:顺天府治中、抚州府通判、京闱解元姚琛,南京兵部郎中举人姚瑷,南京户部主事、广西参议、进士姚绍等名臣而建。姚氏大宗祠位于潮阳棉城中山中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祠堂为土木结构,三进二正官厅格,正中分祖厅,两旁分厢房、走廊、拜亭及前三山,内外天井,外阳埕,堂号为“保元堂”。祠内有历代圣旨牌十块,有各国金漆贺匾四块,官厅屏风、祖龛案几、名人柱联40对,金漆木雕、金漆彩画、嵌瓷、青石雕花篮、青石雕麒麟、青石雕雌雄狮等。该祠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技巧,被誉为潮汕祠堂古建筑艺术的博览馆。曾荣获汕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汕头市示范文化祠堂等。姚氏起源简介姚姓作为远古八姓之一,妫汭五姓之一,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
姓氏文化 | 2018-12-20 -
唐代以前家族墓地的排位方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讲究吗?
墓葬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然而,当时的墓葬是单一埋葬,似乎不存在家族的排位问题。进人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共墓地”,即将若干座墓葬按照血缘关系集中埋葬在一起。到了商代,“公共墓地”也依然存在。同时,带有等级色彩的氏族墓葬也与日俱增。尔后经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汉各个历史时期,墓葬的排位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商周时代,特别是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十分严格,它强调同族之内的血缘关系,死后按宗法关系同族而葬,并形成了主次分明的昭穆制度。这种墓地在战国时代被称为“族坟墓"。“族坟墓”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一种称为“公墓”,即国君、王室的墓地,其中也包括了国君周围贵族们的墓地。这种“族坟墓”由冢人掌管,按照宗法等级关系进行排位。另一种称为“邦墓”,即所谓“国人(国民)”墓地,也按宗法关系进行排位。至西汉前期,昔日...
姓氏文化 | 2018-12-17 -
孔林,中国最大的家族墓地,它的历史你知道吗?
孔林,本称至圣林,位于山东曲阜城北1.5公里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孔林概况孔子死后,其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今,孔林占地3000余亩,墓葬10万余座,树木4万余株,新旧碑刻5000余座,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的历史变化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
姓氏文化 | 2018-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