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每个姓氏都会有自己的守护神,那么你知道你的是哪个吗?
我国的姓氏的数量是非常多的,历史源远流长。姓氏其实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当然在姓氏出来之前,古人是用一个图腾来代表一个家族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有的姓氏出现,有的姓氏消失,那么到底有多少姓氏是我们不知道的呢?我想没人清楚吧,每个姓氏都是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并且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守护神,那么你知道你的是哪个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带你去看看。图源自网络黄帝说到姓氏,我们肯定会想到黄帝,从古至今,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是有很多的,但是一直都是以黄帝为首,并且中华民族的子孙也会被称为“华夏儿女”或者“炎黄子孙”,由此可见,黄帝是非常重要的了。那么黄帝的姓氏是什么呢?黄帝一共是有两个姓氏,一开始黄帝是“公孙”,后来更改为“姬”姓,黄帝又被称为轩辕氏,所以后来他又被称为“姬轩辕”。关于姬姓,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大多数姓氏有多个姓氏来源的话,都...
姓氏文化 | 2018-12-16 -
古人为什么喜欢把姓氏寓到对联里?有什么寓意?
古人的姓氏观念可以说是非常强了,不管是科举中仕还是会友访客亦或是题字著书,对自己姓氏的相关介绍都特别看重,而且在很多姓氏大族中,喜欢把本族姓氏寓到对联里,贴在门庭或悬挂在家中,或示缅怀祖德,或为标榜家声,或显光耀门楣。有趣的是,在这些姓氏对联中,都蕴藏着本姓历史名人之典故,今天,族谱网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看看。蔡姓琴声字体中郎业荔谱荼笺学士风这是一副蔡姓典故联。上联叙述东汉蔡邕的才艺,史实见《后汉书·蔡邕传》︰“蔡邕,性笃孝,博学,好词章、天文、术数。工书画,善鼓琴。建宁中,拜郎中,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立太学门外,后学咸所取正。”今之戏曲将其面目完全弄颠倒了。下联为宋代蔡襄(君谟)之著述及雅称。蔡襄为宋代仙游人,工诗文,善书法,累官知谏院,迁直史馆,出知开封、福州、泉州、杭州等府,有《茶录》《荔枝谱》等著作传世。谢姓江左称风流宰相程门重道学先生这是一副谢姓典故联。上联极言晋代名臣谢安的风流洒...
姓氏文化 | 2018-12-15 -
古代取名和取字都有什么样的标准?名和字一样吗?
我们知道,古代大多数人都是既有名又有字。那你知道古代取名和取字都遵循什么原则吗?族谱网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配。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不少时候所取之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早期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后来就成学问了。是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姓氏文化 | 2018-12-14 -
古代为什么会出现频繁改姓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姓是一个人出生后伴随终生的标志。但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姓是会变的。有的会变成和皇族挂钩的尊贵姓氏,有的则会变成坏姓。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下为什么古代会出现频繁改姓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古代改姓一般包括赐姓、避讳改姓、避事改姓、特殊事件改姓、冒姓、改异族姓、求简改姓等类型。1、赐姓赐姓是指天子将某一姓氏赐给某人或某个家族。上古的赐姓,带有传说性质,例如说舜帝赐给颛顼后人嬴姓,夏帝孔甲赐给为他饲养龙的人姓御龙等等。又有人引《左传》中史赵的话“……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认为赐姓始于周,不过就赐姓的自觉性、频繁程度和影响来看主要还是在汉代以后。清代赵翼便说:“赐姓本始于汉初。"等根据所赐姓的性质,可把赐姓分为以下四类:(1)赐皇姓:即将皇族的姓氏赐给他人。被赐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大功之人,例如汉高祖刘邦赐项伯、娄敬刘姓,唐初赐诸功臣徐世...
姓氏文化 | 2018-12-14 -
古代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名前四位的是哪几个?
纵观历史河流,我们会发现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400多位君王,虽然数量看上去很多,但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也会觉得也就那么几个。当然,在古代,一个大的宗族都是同一个姓氏,根据族谱,会做一些亲疏远近的划分,这在古代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的,那么在古代人口最多的姓氏中,排名前四位的是哪几个?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跟你说一说。图源自网络分别是李,王,张,刘。很多人可能在讲百家姓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也会下意识觉得,赵姓人口的数量是最多的,其实并不是的,要知道当时编纂百家姓的年代是在宋代,当时的皇帝是姓赵,那么自然而然就会放在第一位。而按照现在的人口顺序来说,人口最多的是李姓。目前全国的李姓人口大概是有9500余万,这将近是有1亿人口了,可以说这个姓氏是第一大姓了。追溯过去,李姓的祖先是皋陶,是当时舜时期负责的刑法官员,然后皋陶因为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
姓氏文化 | 2018-12-13 -
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闯关东,是因为什么?
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过三次大的人口迁徙。而正是这三次大的迁徙运动,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的格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三次人口迁徙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下南洋”、“走西口”和“闯关东”。三次人口迁徙的直接后果便是:“下南洋”开启了近代中国与世界接触的帷幕;“走西口”将中原的农耕、贸易﹑饮食、文化.物产等直接输送到封闭﹑落后的边塞;“闯关东”把内涵深邃﹑传承了两千年之久的孔孟文化带到了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同时,这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不仅使黄皮肤、黑头发的身影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埋下了华夏子孙和中华文化在全球繁衍生息,绵延不绝的种子。在这几次迁徙中,数“闯关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从清初至建国前的三百多年间,先后有近两千万山东父老乡亲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特别在二十世纪初的三、四十年间,“闯关东”的浩浩壮举更是达到了一次高峰。无数的山东人...
姓氏文化 | 2018-12-10 -
国内五大姓氏宗族祠堂,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
陈氏大宗祠始建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氏大宗祠主要祭祀的是圣祖舜帝重华公。陈氏姓源,出自妫姓,是虞舜之后。帝舜为黄帝八世孙,以大孝著称。因而组成至孝笃亲舜裔的宗亲团体,陈氏大宗祠大殿,亦称“舜帝殿”。
姓氏文化 | 2018-12-10 -
为什么甘肃会成为众多姓氏的发祥地,甘肃的历史你了解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甘肃是一个既荒凉又贫穷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在黄河母亲的浇灌下越来越繁华,目前也是一个承载浓厚历史文化的新兴发展地区。甘肃不仅在现代快速发展,在古代也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今天,族谱网小编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下甘肃的悠久历史和起源于它的众多姓氏。古代甘肃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的历史时空中,甘肃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实现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生产方式也开始从狩猎游牧向农耕的转移,这一时期出现了部落群体以名号为特征的氏族,如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轩辕氏等。古代甘肃是从夏商周秦逐步发展起来的,到隋唐已进入了辉煌鼎盛时期,“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也就是这一个时期,在古代甘肃的天水、陇西、临洮、北地、武威﹑敦煌等郡县涌现了一批名门望族,成为中国姓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姓氏文化 | 2018-12-09 -
海南东山镇的郑氏大宗祠即将建造完成,郑氏文化你了解多少?
郑氏大宗祠规模海南郑氏大宗祠位于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苍原村。大宗祠与定安县城隔江相望。用地20余亩,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体仿明清古建筑风格。宗祠内架构大宗祠主要设神主牌和长生牌两种牌位。神主牌也称往生牌,是为过世先人而立,让过世的先人进殿享用后世的香火,修炼正果圆满,祈求祖先在天之灵,庇佑祖先后代平安幸福。长生牌是为在世亲人而立,能为在世的亲人祈福,消灾、延寿、祛病。郑氏大宗祠通德堂大殿内设主殿、左殿、右殿。主殿上安放郑氏始祖郑恒公、祠堂供奉的其他神位,各迁琼始祖牌位。左殿安放各村入村始祖和贤人志士神位,右殿安放各宗亲个人的先人牌位。郑氏源流郑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荥阳郑氏,河南荥阳,郑氏得姓始祖郑桓公受封之地。郑氏源于姬姓,属于以封国号郑为氏。战国时期,郑国被韩国所灭,而后郑国人散居于荥阳、濮阳、商丘等河南各地。为了不忘故土,郑国...
姓氏文化 | 2018-12-09 -
作为中国第七大姓氏的黄氏,你了解黄氏大宗祠吗?
中国的姓氏宗祠,俗称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宗祠建筑普遍,习惯上称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黄氏作为中国的第七大姓氏,祠堂有很多,但大宗祠却寥寥无几,广东中山黄氏大宗祠就是其一,你听说过它吗?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你的姓氏宗祠吧。图源网络黄姓是中国的第七大姓,在全世界拥有约6000万人,中国有2300万人。众多省份中,广东又是黄姓族人最多的,占全国黄姓人口总数的19%,这从广州分布着近100座黄姓祠堂就可以看出来。祠堂,是对先祖一呼一吸的凝聚,他们的生活、功勋、榜样、期许等等,都蕴藏在祠堂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中。对后世来说,祠堂是一种羁绊、一种情感依托,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将一腔乡愁藏在宗祠,虽身远却新近。基于祠堂的历史意义和家族传承,祠堂建筑一般都会比民宅的规模要大、质量要好。越大的家族,其祠堂就更为讲究,无论是建筑用材...
姓氏文化 | 201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