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山东有两个姓氏,祖先并非来自中国,你知道是哪两个姓吗?
每个中国人,都会以自己的炎黄血脉为傲。溯源至三皇五帝时期,每个人的姓氏都脱胎于上古八大姓。而江苏和山东这两个姓氏则是个例外。江苏扬州的西亚村在扬州江都区大桥镇昌松乡东南约40公里的地方,有个名叫“波斯村”的地方。从古代传下来的称谓“波斯”,其实就是现在的伊朗。村名会取作“波斯”并不是为了开发景点旅游牵强附会。而是为了纪念一位波斯商人。这里原名榉树阁,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传说有一位波斯商人在此成婚定居,战乱之时,商人曾率众保卫家园。波斯村中心路段,建有“波斯亭”,还有方石碑上书“波斯庄”。不少扬州的朋友可能还听过“波斯献宝”等俗语。而村里的30余户100多个村民,都是波斯人的后裔。“佴”姓(读“耐”,当地人读“尼”)。山东辽宁的波斯后人这个姓氏,同样是来自波斯,且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但故事却有些不同。作为西亚的千年古国,伊朗有一个属国叫做安息国。在中外“丝绸之路”经济往来中,为了...
姓氏文化 | 2018-11-12 -
中国宗祠文化之都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洞口县,隶属于湖南省邵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建制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算起,称都梁侯国。中间经历数千年的变迁,直至1986年,洞口县纳入邵阳市管辖。湖南省诞生过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而洞口县更是革命老区县,是蔡锷将军故里。且名胜古迹众多,如回龙洲、文昌塔、洞口塘、罗溪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塘洞口县的宗祠文化。为什么是宗祠之都1首先是宗祠众多且保存完好洞口县现存上百座明清古宗祠,最久的历史已有500年以上了。其中,19座宗祠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1座宗祠荣升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宗祠的建筑元素丰富,文化艺术价值高洞口祠堂的雕塑和壁画,花、鸟、虫、鱼以及人物等选材,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雕刻艺术为一体,非常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比如石刻、木雕、灰雕、彩画等技法精湛,内容十分丰富。3历史底蕴丰厚,文化底蕴丰厚。长则几百年的宗祠,经历过朝...
姓氏文化 | 2018-11-11 -
江苏高淳吴氏宗祠,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你知道吗?
我们知道,宗祠一直是一个姓氏家族文化和传承的象征。有的传承百年历久弥新,有的却在战乱中被破坏只剩遗迹。今天,族谱网小编带大家了解下姓氏宗祠的徽派建筑代表——江苏高淳的吴氏宗祠。吴氏宗祠遍布全国各地,位于高淳老街东端的吴氏宗祠就是其中之一。它于清朝乾隆年间依地势开建,大门与官溪河相对,背面依靠着高淳老街。其布局总共分为三部分:前进正门(即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殿,每一进之间都有天井,侧面是厢房,整体风格宏伟庄重。高淳吴氏宗祠高淳的吴氏宗祠,前进分上下两层,一层朝南开正门,门外左右两侧麻石基座上,各有一块圆形抱鼓石。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走进正门后,再回头看,才发现大门背面是一座精美的戏台,将大门与戏楼合二为一,可见其设计之精妙。戏曲舞台在二楼,主要作用是供吴氏一族休闲娱乐。木质屏风俗称“天壁”,将戏台分隔成前、后台,前台用作表演,化妆换戏服则在后台。屏风上留出扇形门,左门头上书“出将...
姓氏文化 | 2018-11-10 -
广东叶氏宗祠,源出芈姓的强大宗族姓氏
叶姓在中华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9位,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而因为叶姓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古属南阳郡,叶姓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此外,崇信堂也是叶氏名望。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军节度使。我们今天只要聊的,是龙塘的敦睦堂和炭步的明德堂。叶氏宗祠概况龙塘叶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1999年重修,坐西朝东,由头门、牌坊和后堂组成,建筑占地377平方米。最有代表性的后堂,面阔三间,前设四架轩廊。两根石前檐柱,银杉木金柱。后金柱间悬挂“敦睦堂”木牌匾,这牌匾处于屋顶第四个横梁上,历经沧桑。祠堂后堂中央设有神龛,神龛中挂“皇宋叶颙丞相遗像”。龙塘叶...
姓氏文化 | 2018-11-09 -
浙江张氏一支主发源地金华莲塘潘村,你知道这个地方吗?
莲塘潘村,位于金东至义乌、兰溪、浦江的国道235和潘石线交汇处。此地本就称为潘村,莲池,有潘姓居于此地。“莲塘潘”的由来及姓氏渊源《莲池张氏宗谱》记载:南宋绍兴初,张姓祖子先与潘姓祖昂一起朝廷为官,昂后来选中子先的三儿子——张隆入赘潘家。因为村中有一处荷塘,所以后人称此地为“莲塘潘”。而隆公也就成为了潘村张姓始祖,距今如今已有近890年,莲塘潘。可以称得上是浙江张氏的一支主发源地。族谱记载,此地张姓多为张九龄后代。莲塘潘的古建筑村内现存古名宅、古祠堂、古桥、古堰坝、古渠、古井泉和古街巷等古建筑208处,其中7处为金华市文物保护点。善庆堂、明厅、树德堂、成善堂、花厅……莲塘潘至今留存古建筑约50栋,占地共9500平方。村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视线所及之处皆印刻着岁月的痕迹,而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张氏大祠堂。莲塘潘的张氏宗祠该祠堂始建于清代,占地1999平方米,因其五进的规模与精致程度罕有,在民...
姓氏文化 | 2018-11-08 -
福建宁化县的张氏宗祠,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宗祠你知道吗?
张氏家祠,亦称张氏宗祠,坐落在宁化县石壁江口村村里。宗祠介绍张氏家祠,郡号是:“清河”。堂号为:“思孝堂”。该祠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曾经过多次维修,尤其近两年进行了全面重修,使这座古祠,貌焕然一新,古韵犹存,前有大坪、池塘,后山森林茂密,仿古建筑褶褶生辉。该祠主要楹联,在平基柱上写着:“孝友重周邦家法昭昭施子孙,忠烈篇唐代前光炳炳仰祇常”。栋柱上写着:“修谱牒记丁男济济衣冠称望族,承先人启后嗣振振公姓绍箕裘”。宗祠谱系该祠编修族谱时间早,次数多。已共修11次,首修时间是宋嘉佑八年(1063年),近修时间是在1992年。该祠的字派序列为:“祖仁洪仲世,积善胜先贤。万忠开泰远,盛德永昌隆。仁天发祥初,清河广美居。秀毓生豪杰,谟烈丕登书。匡辅储经济,克治功事继。宝鉴喜相传,选举冠高第。理学仰西铭,渊源道德纯,贻谋绍前哲,元恺正逢辰。”宗祠名人该祠始祖张举郎系得姓始祖挥公第138世...
姓氏文化 | 2018-11-05 -
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是怎样的?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上古时期是没有国家的概念的,于是就发展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这样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同一氏族的人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氏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遥望上古时期的氏族社会吧。图源网络一、母系社会母系社会,又称女系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母系氏族的早期处于中国历史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母系氏族的晚期则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在中国考古历史上,已经发现了母系氏族人类的历史遗迹,主要有代表母系氏族前期人类的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吕氏春秋一恃君览》中“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记录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情...
姓氏文化 | 2018-11-04 -
江西三大姓之一的何氏,宗祠位于宁都,你知道吗?
宁都青塘原名清溪,后来要辟建圩场,因其四面环山,中洼如塘,蔚蓝青秀,故改称青塘。青塘人口中,以何、孙、谢三氏占多数(约70%),都是地道的客家人。充满传说的何氏三姓之中,何氏最早进入青塘开基,且青塘何氏发展到如今的万丁巨族,杨公堪舆风水,建何氏祖坟有关。何氏进入青塘流传有很多的传说,最出名的是杨公帮何氏找风水宝地建祖坟,改变何氏八代单传的境况,逐渐富裕起来这个传说,几乎每个青塘何氏子孙都听过。何氏人丁兴旺后,就此开启了何氏家族的新篇章。据说,何氏发达后,何家再聘请杨公勘察选址,兴修了何氏家庙。何氏家庙风水去过何氏家庙,便会感觉这个地方很不一般,首先是萦绕何氏族人的风水传说。四周群山环抱,秀峰林立,中间偌大一个盆地,实乃山灵水秀的风水宝地。而且“何”与“荷”谐音,故何姓坐塘中,颇得地利。何氏家族居住在偌大一个青塘中,就如同荷花生长在塘中,居住环境的适宜,家族的发展壮大就更加迅速。何氏家庙结构...
姓氏文化 | 2018-11-03 -
姓氏历史的发展中,最早出现的姓氏是什么?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然而你要说在古代最早出现的“姓”是什么,其实是很难考证了,像是现有的一些流行的说法,其实都是根据一些古代的文献,还有一些传说来推断出来的,就目前而言,被普遍认可的且有一定的学例证明的是“姬”、“姜”等等,那么在这个姓氏发展中,古代最早出现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跟你说一说。图源自网络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其实中国最早的姓可能是风姓,最早的氏是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等。风姓的记载是根据《帝王世纪》云:包羲“伏羲氏,风姓也。”还有就是《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代最古老的姓氏,大概就是“风姓”了,在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伏羲氏的父亲的燧人氏就是风姓,伏羲氏随父姓风,义妹妻子女娲氏随夫姓风,所以说风姓氏最早的姓氏。据统计,历史上曾经用过风姓的姓氏族就有1万多个,如今常用的也有3000多个,风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
姓氏文化 | 2018-11-02 -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石柱房屋建筑--孝堂山石祠,你知道它吗?
孝堂山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属之祠堂,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的孝堂山顶,依据其祠内题记记载,祠堂大致建造于东汉初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孝堂山石祠的两大历史文物--石刻画像和石刻题记彰显着历史遗存。据孝堂山石祠的管护员兼解说员陈宪忠先生介绍,国务院于1961年将其评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冠以“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缘于该祠主在历史长河中被逐渐演变传播为大孝子郭巨。
姓氏文化 | 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