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繁出皇帝的十个姓氏,有你的姓氏吗?
我国姓氏发展到现在,大致有一千多个姓氏。有的姓氏出自皇室,自古尊贵。有的姓氏从各种职业或者官位发展而来,比较大众。还有的姓氏出处奇特,比发展到现在比较罕见稀少。今天,小谱统计出十个频繁出皇帝的姓氏,有你的姓氏吗?姓氏一:徐姓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出自嬴姓,是颛顼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夏禹时若木被封于徐(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建立徐国。周穆王时传至32世孙徐君偃,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日益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方,以致国政无人管理,徐君偃就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自称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知,派出大军前去镇压。徐君偃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主动收兵,弃国出走,躲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的深山中。结果徐国军队被楚国军队打败。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当地很得人心,便封徐偃王的儿子为徐子(即子爵),让他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子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史称徐氏正...
姓氏文化 | 2018-06-07 -
古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为什么要说“免贵”?“免贵”是什么意思?
再看古装影视剧时,我们经常看到人们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用“免贵”。“您贵姓?“”免贵姓X“。为什么要用”免贵“,”免贵“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古代是有比较明显的阶级划分,所以为了在姓氏上显得不比别人尊贵,因此会用免贵姓。但并不是所有姓氏都要用”免贵“的,比如这两个姓:“千年世家,南张北孔。”“孔”姓不必说免贵,因为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采用儒家作为正统治国思想,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地位极其崇高。历朝皇帝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封赐他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等尊号。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俨然“孔”姓已成为师者的代名词,如果说“免贵”,会被认为这是对孔圣人的大不敬。“张”姓不必免贵,在中国的道教神话中,张姓早就贵不可言,玉皇大帝是天道众神之领袖,玉皇大帝在人间时的姓氏就是张姓,所以历代帝王为表示对上天的尊敬,所以就不能以这个姓氏为国姓,张姓自然就没争当皇帝的必要。正因如此,张姓之人一般不...
姓氏文化 | 2018-06-04 -
战国时期齐国为何要改国姓“姜”氏为“田”氏?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3]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吞宋国,西却强秦,后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覆灭,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田氏代齐,又称田成子取齐,指中国历史上,战国初年齐国的陈氏大夫篡夺姜姓君主之位,成为诸侯的事件。前386年,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宗庙绝祀,由田氏之齐
姓氏文化 | 2018-06-03 -
不同姓氏改名,有哪些改名技巧?
之前有一位需要改名的女顾客,原名:艳梅。其名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土村气息,女顾客觉得“艳”字比较俗气。“梅”谐音“没”不够吉祥。身边人问起名字的时候,会觉得尴尬,本人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她要求改一个:稳重顺利,谦和低调的名字。我们为她选择:“锦元”锦:寓意锦绣前程;元:寓意一个新的开始。“锦元”表达锦绣前程重新开始,前途光明豁达。改名后的她,人变得自信乐观。还有一位,原名:艳华。45岁,从事的是教育行业。她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够庄重典雅,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太相符。故而我们为她改名为:“晏慈”“晏”有温柔和悦之意,“慈”有和善仁爱之意,“晏慈”表达温柔慈爱,端庄典雅。与从事教育的她十分贴切。因为更改了名字,而后改变命运的案例特别多。很多成名的大家,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演艺界的巨星,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都改过名字如:著名歌手“邓紫棋”原名“邓诗颖”。改成“邓紫棋”的她,名字更加...
姓氏文化 | 2018-06-02 -
司马迁后人为何姓冯?解密司马迁后代的姓氏之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著名长篇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本姓司马,但他的后代却有的姓同,有的姓冯,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小谱就带大家揭开司马迁后代姓氏的谜团!司马迁因“李陵事件”惨受宫刑,悲痛欲绝。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一部信史,他忍辱负重,在困厄潦倒之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因《史记》对史实据实实录,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手稿付之一炬。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戾太子事件”被斩。狱吏在搜查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司马迁遭受迫害,不久死去。据传说,悲痛中的司马迁夫人(妻子柳倩娘、侍姬随清娱)为了保住《史记》副稿,免
姓氏文化 | 2018-06-01 -
古代神话中的龙族姓“敖”,那凤族姓什么?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龙凤是出镜率非常高的一对神兽。龙凤也是我国汉族文化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在神话中,龙族的地位更是至高无上。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关于龙族姓敖,相传是在上古时期,黄帝征战四方,后来把这些部落统一起来,创造出了一个图腾,这个图腾综合了各个部落缘由图腾的一些特点,这就是龙。之所以龙姓敖,因为最开始使用龙作为图腾的部落人姓敖,后来被黄帝征服之后,龙成为了一个更广泛的图腾,而龙族的姓也就跟随原本的部落姓敖了。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至于更具体的,或者其他的传说,感兴趣的可以查查资料,会比小编所说的更为详细。蛇、蛟、鱼等都可以通过修炼成为龙,可以说龙的家族也是非常庞大的,大到四海龙王,小到一口井都还能有一个“井龙王”,也许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吧,龙族数量这么多,所以也不受古人的重视。而在各种古典神话小说当中,对于龙的姓还是比较统一...
姓氏文化 | 2018-05-28 -
古代的人为什么要取字,名和字有啥区别?
古代的人大多有字和号,为什么要取字和号,跟名字有啥区别呢?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
姓氏文化 | 2018-05-24 -
朱元璋和马皇后为什么要把养子朱英的姓改了?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草根皇帝。他和大脚马皇后的感情也是同甘共苦的典范,在朱元璋还没有登基之前,和马皇后共同收养了一个孩子取名朱英,但后面,夫妻两又决定把朱英改成“沐英”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小谱就带大家揭开朱元璋夫妇给养子改姓的真实原因!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的一户非常贫苦的人家里。在他还年幼的时候,一场大病夺走了他的父亲,更让这个家庭更加艰难了。而在1351年时,红巾军起义的爆发更是连平静的生活都不复存在了。他不得不踏上躲避战乱的旅程,但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在这颠沛流离中含恨而终。就这样,小沐英只能一个人跟随流亡的人们四处奔走,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直到1352年时,他兜兜转转又一次回到了濠州城,而这次命运没有再给他波折,反而让他遇见了刚刚打下城池的起义军。这支军队的将领正是刚刚投身军旅不久的朱元璋,他的才能被郭子兴赏识,不仅迎娶了妻子马氏,更是颇有威望。而当夫妇二人看到了这个凄苦...
姓氏文化 | 2018-05-21 -
嬴姓赵氏的起源史,姓和氏有什么区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溯嬴姓渊源,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八恺之庭坚),皋陶生于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嬴姓赵氏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皋陶的十世孙。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青铜甬道铭文》:"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嬴姓赵氏由来。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秦非子因功封于犬丘,为之后秦国始祖。周幽王时造父七世孙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侯,...
姓氏文化 | 2018-05-20 -
百年家族致富一代又一代的秘诀是什么?
我觉得讲钱氏家族或者说讲江南的大族,绝对不应该把目光放在所谓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我甚至长期认为这种就是不负责任的浪漫主义,认为好人注定长命。人家富过十代就是因为道德标准高。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竞争的历史。我听一位老师讲科举制度的时候很受启发,他观察到的事实因为和大众的认知不符合,所以不适合在媒体上讲。因为在他的发现中,科举制度特别适合"家族竞争"。大家如果去翻看明清两朝的科举一直到现代的两院院士,会发现里面大量人都出自江南地区的望族。但是他们的父母并不一定很有钱,他们读书往往都是来自家族的赞助。然后你再去翻阅富过三十代,给我国近代史上贡献过无数名人的钱家的《钱氏家训》,会发现里面有这样的一段具体做法:"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里面的"义塾"更准确的说法是"族塾"。对钱家人来讲,就是自己兴旺发达了,就要出钱建立学校,给同姓的小孩读书。你有钱,这就是你的家...
姓氏文化 | 2018-05-19